《急救与预防》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18213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救与预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与预防》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救与预防,硫化氢危害与防护,硫化氢是自然界硫循环的主要物质之一,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 一般以某些化学反应和动、植物蛋白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质的成分和杂质形式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和自然界中。 在生产过程中可接触硫化氢气体,在防护不严、作业环境浓度超过30-40mg/m3 时,即可发生急性中毒。有时现场浓度可高达700-800mg/m3 以上,可使作业人员突然发生严重中毒。,硫化氢的接触作业,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火山喷气中常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产生。 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生产过程、设备泄露可接触硫化氢。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水井、下水道、潜函、隧道以及清除垃圾、污物、粪便等

2、作业,还有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均可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产生。 在冬季硫化氢可吸附于衣服,当工人进入暖室,衣服上吸附的硫化氢可释放出,导致中毒。在硫化氢高浓度下,还可通过穿孔的耳鼓膜吸收。,硫化氢理化特性,为无色、有臭鸡蛋样气味的气体。比重1.19,易积聚在低洼处。易溶于水,也可溶于油。沸点一607 。 硫化氢有毒、易燃,空气中爆炸界限4.3-45.5%。自燃温度260。燃烧时呈兰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特殊气味和强烈刺激性。硫化氢遇热分解为氢气和硫,当它与氧化剂,如硝酸、三氟化氯等接触时,可引起强烈反应和燃烧。 因硫化氢可溶于水及油类中,有时可随水或油类流至远离发生处,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

3、。,石油天然气中的硫以有机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石油一般含硫量为115%,有的可高达5%以上。 在勘探、开采石油和炼油加工中都有硫化氢放出。 油母页岩含硫1.5一2.0%,在干馏油母页岩时,也有硫化氢气体产生。,含硫石油开采、炼制及应用中接触硫化氢的机会,一般以原有结构形式聚集在蜡油、渣油和其它重馏份内。 当炼制含硫原料油时,在400 以上的高温,特别是在催化剂伴随下,高分子有机硫化物被分解,还原为硫化氢和其它低分子硫化物,主要集中在石油气和汽油馏份内。 石油加工接触硫化氢的岗位:脱硫醇、预加氢精制、重整加氢精制、延迟焦化、烷基化加成、烷基化分馏、制氢脱硫、汽油加氢精制、汽油精制分离、加氢处理、液

4、态烃脱硫、瓦斯脱硫、胺液闪蒸、酸性气燃烧、硫磺捕集转化、石蜡加氢精制、煤气脱硫脱氰。,硫 化 氢 毒 理,强烈的神经毒物窒息性气体。 对粘膜有刺激作用与表面的钠作用生成硫化钠。 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对毒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硫 化 氢 毒 理,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机体,皮肤也可吸收很少一部分。 硫化氢在体内不蓄积作用,进入机体后迅速氧化,经肾排出,少部分以原型经肺排出。 硫化氢的刺激阈值0.0120.03mg/,但浓度太高时嗅神经麻痹而不能嗅出。,临床表现,可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轻度中

5、毒(浓度70-150mg/) 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脱离接触后数日内可恢复。,临床表现,中度中毒(浓度200-300mg/m3 ) 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脑病症状常较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为早。可能因发生粘膜刺激作用需要一定时间。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或有片状阴影。,临床表

6、现,重度中毒(700mg/m3以上) 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骤停而死亡。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到硫化氢气味时可立即嗅觉丧失,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死亡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骤停。,不同浓度的H2S对人体的影响,临床表现,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可致嗅觉减退,关于是否引起慢性中毒尚有争论,但可能引起以下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乏力、易疲倦、易怒、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尚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如感觉障碍

7、、多汗、手掌潮湿、持久的红色皮肤划痕等。 粘膜刺激症状:可有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牙齿有浅灰或绿色斑。 皮肤症状:瘙痒、可出现皮疹,易发生疖疮等。 生殖系统症状:可能影响女工月经;生育功能及性功能障碍等。,急性硫化氢中毒现场急救,急性硫化氢中毒的特点是病情发生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处理不当常常危机生命。一旦发生H2S中毒,在现场的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开展自救互救的方法抢救患者。原则如下。 尽快阻止H2S继续侵入人体。 将中毒者立即从现场运到新鲜空气处,注意朝逆风向撤离,解开领口、衣服和裤带,静卧保暖,

8、意识丧失者取侧位,头后仰,拉出舌头。 除去中毒者染毒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染毒部位,口、鼻、眼受污染应尽快用清洁流水彻底冲洗,减少吸收。,急性硫化氢中毒现场急救,昏迷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心脏停止。冲洗被污染的部位时,应注意保护清洁部位,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对外伤者,在抢救和搬运时防止造成新的伤害。抢救时,应防止抢救者本身中毒。 发现呼吸停止,采用人工呼吸救治,施行者应避免吸入患者呼出的气体,防止自身中毒。必要时可注射呼吸兴奋剂。 发现心跳停止,采用扣击或胸外按压术救治,必要时可注射强心剂。 在事故现场选定监测点,迅速及时地进行1次采样检测、直到空气中的毒物浓度低于容许浓度为止。 疏散

9、应注意:上风向或侧上风向疏散,不要安置在低洼处。,硫化氢中毒控制措施,生产过程应注意设备的密闭和通风,设置自动报警器。 作业岗位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H2S 名称、危害结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硫化氢及含硫的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 在疏通阴沟、下水道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应事先尽量通风。 进入H2S高浓度场所,应佩戴空气呼吸器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国家规定H2S的车间最高允许浓度为l0mg/m3。,硫化氢中毒控制措施,有明显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心、肝、肾病患者不应从事接触硫化氢作业。 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

10、规的要求对H2S作业现场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价。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硫化氢中毒控制措施,对从事接触H2S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时告之职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制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易发生H2S中毒的工作

11、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H2S的作业场所应设置红色警示线,与其他的区域分隔,限致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这个区域。(见GBZ158-2003),中暑现场急救,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作业,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的措施,导致人体热平衡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组急性疾病,称为中暑。包含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 热射病 多发生在高温、强热辐射和高湿的气象条件下,主要人体散热困难,引起体内蓄积热,体温升高。临床表现:高热(41以上) 嗜睡、谵妄或昏迷。先驱可有全身痠软、疲乏,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闭汗”

12、,皮肤烫热发红,出现一些列中枢神经症状。可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热痉挛 多发生在高温、强热辐射气象条件下(干热型),因大量出汗,使机体的氯化钠、钾过量丧失,水盐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神经肌肉产生自发冲动而出现痉挛。临床表现:严重的肌肉痉挛,从小腿腓肠肌开始,,向上肢及腹部肌肉扩展,痉挛所阵发性强直 对称。患者体温正常,神志清醒,发病前大量出汗、口渴、尿少。 热衰竭 多发生在患者对热气象条件不适应而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表现为起病迅速,很快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晕厥。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日射病 多发生在夏秋露天作业及热辐射车间,主要因太阳或强热辐

13、射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使颅内组织受热,脑膜问题升高,脑组织充血水肿引起剧烈头痛、头晕、眼花、兴奋不安、意识丧失等。,现场判断把握要点,区分中暑的轻重缓急 中暑先兆 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 除上述外,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表现,体温升高38.5。 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无汗,体温上升到40 以上。,中暑的施救程序, 脱离热环境:首先应迅速将中暑者转移到阴凉通风 处休息或静卧。 补充清凉含盐饮料以及选服人丹、十滴水等:对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口服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有周

14、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等。刮痧疗法颇有良效。, 物理降温: 对重症中暑者 凉水浴: 以4水,擦浴、淋浴、浸浴。 置冰块: 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冰袋。 吹冷风: 纸扇、电扇吹风,加速散热。 药物降温: 冬眠灵(氯丙嗪)等静脉滴注。 快速转院: 重症中暑者应及时转院,尤其热射病预后严重,其死亡率可达530,故应边抢救边转送。,石油可能出现的职业损害,钻井、测井要接触到放射源,如不重视放射卫生与劳动保护工作,可因接触放射性物质过量辐射而导致放射性职业病。 在采油生产作业区域,空气中一般均含有石油蒸气等烃类化合物和硫化氢气体。采油作业人员长期接触石油蒸气和硫化氢气体,可出现眼结膜和上呼吸道刺

15、激症状,以及皮肤病油痤疮 在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时,可发生天然气窒息、急性烃类化合物和硫化氢气体中毒事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石油可能出现的职业损害,修井作业的基本工种为修井工,大部分作业要将油井口启开进行露天作业,在其中的酸化作业时,如不重视职业卫生与劳动保护工作,修井工可因接触酸雾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皮肤接触到酸类可引起灼伤。,石油可能出现的职业损害,长期接触烷烃: 主要表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长期接触中碳烷烃: 可以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胃肠道疾病发生率增高,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中等烷烃和高碳烷烃: 对皮肤和粘膜有轻度的刺激作用。长期反复接触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毛囊

16、炎、痤疮、黑皮病及皮肤局限性角质增生等。,常见急性职业中毒原因,1. 违反操作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者责任心不强、劳动纪律松懈、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素质低等因素,造成违反操作规程和误操作,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 2.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止中毒事故、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贯彻执行不力、防毒措施不落实等往往是急性中毒发生的重要原因。 3. 设备事故:石油化工设备易腐蚀老化,如管理维护保养不善,可发生设备损坏事故,如泵、阀门、管道破裂造成毒物泄漏,引起急性中毒。 4. “三废”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5. 防护设备失效,防护用品使用不当。 6. 缺乏防毒和自救互救的卫生科普知识教育,使本来可以避免的中毒事故得以发生。,慢性职业中毒原因,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尤其是作业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吸入的毒物具有蓄积毒性时,可发生慢性中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生产设备密闭性差:由于设备陈旧、腐蚀、工艺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质跑、冒、滴、漏,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