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龋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0210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2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龋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第三章-龋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第三章-龋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第三章-龋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第三章-龋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龋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龋病(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 1 第三章 龋病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概念和特征 (一)龋病概念 龋病是一种以 细菌为主 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 发生 慢性进行性 破坏的一种疾病, 是危害人类健康最普遍的口腔疾病之一。 医学 2 (二)龋病特征 1.发病缓慢,开始到能发现或有主观感受 1年 2.早期无自觉症状 3.无自愈能力,不能产生免疫 4.可以治疗 5.可以预防 医学 3 二、龋病的危害 龋齿对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概括地说有以下危害: 1、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全身健康。 2、儿童时期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3、引发牙髓炎,导致牙痛。 当龋病破坏了釉质侵入到牙本质时,患者遇到冷、热、酸、甜刺激时会感到牙齿疼痛,

2、临床检查可见牙齿上有洞 形成。呈黑褐色。此阶段若不治疗,龋洞会逐渐加深,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这时可出现自发痛,还可引起同侧头痛,患者坐卧不安。 医学 4 4、牙髓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根尖周炎。 炎症继续向牙根方向发展引起根尖周炎牙根部肿痛,牙齿松动,严重者面部肿胀、发烧、张口受限,细菌入血 液 甚至 可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乳牙龋病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发展为严重的根尖周炎,会引起发育不良,如果乳牙因龋坏早失,不但会影响恒牙的如期萌出,还会导致恒牙的排列紊乱,引起牙颌畸形。 医学 5 5、牙齿的脱落,前牙的缺失影响发音 6、 癌变。 严重的龋坏导致的残冠、残根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等,引起溃疡糜烂,

3、甚至癌变。还可成为一个病灶,细菌的大本营。细菌的毒素经血流可到全身的各个部位。 7、 其他 病变:心内膜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 医学 6 医学 7 医学 8 第一节 概述 三、龋病的流行病学、好发牙齿和部位 1、龋病流行情况 患龋率 =(患龋病人数 /受检人数) *100% 龋均 =( DFM/受检人数) *100% 2、好发牙和牙齿的部位 好发牙齿:磨牙多余前磨牙,前磨牙多余前牙 好发牙面:以咬合面居首,其次是邻面,再次是颊面。 医学 9 第二节 龋病的病因及学说 一、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 ( 1) Keyes提出龋病的三因论:细菌、食物、宿主 ( 2) Newbrun提出四因论:三因论

4、和 时间 医学 10 医学 11 龋病的四因论 (一)细菌、菌斑: 1.口腔细菌的生态学:其中变链球菌是口腔菌群中致龋能力较强的一种球菌。 p16见下图 2.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 1)获得性膜的形成:牙面菌斑形成最早期是一层来自唾液中的糖蛋白在牙面上形成一层薄膜,此膜即为获得性膜,不仅仅限于牙,还可在修复材料及义齿上形成。 ( 2)细菌对牙面吸附: 医学 12 医学 13 ( 3)菌斑的成熟 3、菌斑结构组成 菌斑是由细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分组成的斑块样物质。 菌斑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龈上菌斑、龈下菌、牙面窝沟菌斑和根面菌斑等。 在光学显微镜下,菌斑的截面一般可分为三层: 医学 14 ( 1

5、)基底层 :此膜是菌斑形成的原始基础。 ( 2)中间层:包括各种结构致密的球菌,丝状菌和杆菌组成,中间层是牙菌斑发挥作用的主要部分。 ( 3)表层:是菌斑最外层,由各种细菌、食物残渣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 菌斑的组成: 菌斑由 60%水和 40%固体物质构成。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成分,如钙、磷和氟等。 p18 医学 15 4.菌斑的致龋作用 牙菌斑的致龋作用可以概括为菌斑中的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由于菌斑基质的屏障作用,这些酸不易扩散,使局部 PH下降,从而造成牙体硬组织脱矿,最终形成龋齿。 (二)食物 医学 16 食物致龋作用与食物组成成分、食物形状和进食频率有关。

6、 1.食物化学组成 食物是致龋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含糖量高的食品如面包、蛋糕、米饭等,在咀嚼过程中其中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单糖或双糖。 不同种类的糖被细菌发酵速度和产生有机酸种类和量不同,引起菌斑内 PH 医学 17 下降水平不同。糖致龋能力由强至弱排序为: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果糖 山梨醇 木糖醇。 (见下图 ) 2.食物的物理性状 3.进食频率与时间 (三)宿主 宿主因素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少的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医学 18 医学 19 医学 20 (2)牙体组织 :釉质发育不全、牙根外露等,无釉质保护的部位,抗酸蚀能力差,易患龋

7、。 牙的抗龋力 釉质:钙、磷、氟、锌、铅含量相对较多,水含量少,碳酸盐浓度低,其抗溶解能力强,所以釉质早期脱钙的特点是表面下层脱钙。窝沟深处釉质层薄,蛋白含量多,钙、磷比其他部位含量低,故抗脱钙能力差。 医学 21 根面龋:牙骨质钙化程度最低,碳酸盐和镁含量比釉质多,渗透性比釉质大,又含有胶原蛋白,临界 PH为 6.8,因此龋发生早期牙骨质层易溶解。随唾液浸泡,骨质矿化不断加强,质地渐渐硬化。因此,促进牙骨质再矿化,是防止根面龋的有效措施。 医学 22 2.唾液 唾液是牙及细菌的外环境,在口腔微环境中起着微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1.唾液组成 唾液是由液体和固体组成,液体占 99%,固体占 1%

8、。固体又包括无机和有机成分。 ( 1)无机物: 钾、钠、氯、钙、磷酸盐及微量的氟、镁碘、锡、铁、锌等成分。 ( 2)有机物:蛋白质、糖蛋白、糖、脂肪氨基酸 医学 23 蛋白 质中重要的蛋白质为 免疫球蛋白(SIgA、 IgG、 IgE、 IgM)、它们具有保护口腔黏膜,防止细菌侵入,参与口腔免疫反应的作用。龋易感者唾液中含量低。 酶 :主要是 淀粉酶,淀粉经酶水解后生成细菌可以利用的单糖或双糖。 医学 24 ( 3)唾液对龋病发生的作用 形成获得性膜 清洁作用 缓冲作用 抗菌作用 再矿化作用 (四)时间 龋病是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 医学 25 1、致龋

9、菌斑在牙体滞留的时间 ; 2、菌斑内酸性产物持续的时间 ; 3、菌斑及唾液环境低于临界 pH所持续时间。 以上因素的持续时间越长,龋病发生危险性越大。 医学 26 医学 27 二、龋病发病的其他学说 (一)化学细菌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由米勒提出。 该学说首次表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为龋病的现代病因理论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龋病病因学指明了方向。 医学 28 (二)蛋白溶解学说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医学 29 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 龋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 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一、龋病的病变过程及特点 特点: 医学 30 二、龋病的病理变化 医学 31 分类

10、: (一) 釉质龋 (二)牙本质龋 (三)牙骨质龋 ( 四 )牙髓组织对患龋的反应 医学 32 一、釉质龋 龋病病理过程 医学 33 医学 34 医学 35 3.可能与龋病发生和及矿化有关。 医学 36 医学 37 二、牙本质龋 牙釉质龋或牙骨质龋进一步发展侵入牙骨质,使牙本质发生龋坏。 医学 38 医学 39 医学 40 医学 41 三、牙骨质龋 指发生于牙颈部或牙根面牙骨质层的龋病 。 医学 42 四、牙髓组织对患龋的反应 医学 43 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而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

11、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的数目少而弯曲,有些区域仅有少数小管或不含小管。 医学 44 第四节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一、按龋病的进展速度分类 (一)急性龋 (二)猖獗龋 又称猛性龋,短时间内多数牙同时患龋,也叫放射性龋。 医学 45 (三)慢性龋 1.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型 2.进展慢 3.着色深,质干硬,也叫干性龋 (四)静止龋 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局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原来隐蔽的龋坏暴露与口腔中,失去细

12、菌产酸的环境,龋坏停止。 典型例子:第三磨牙拔出后,第二磨牙远中邻面浅龋停止发展成为静止龋。 医学 46 医学 47 二、按龋病的深度分类 1.浅龋 :一般指牙釉质龋和牙骨质龋 2.中龋: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浅层,一般有龋洞形成。 3.深龋:已发展到牙本质中层或深层 医学 48 二、按龋病的好发部位分类: ( 1)窝沟龋 ( 2)平滑面龋 ( 3)根面龋 医学 49 窝沟龋 医学 50 平滑面龋 医学 51 根面龋 医学 52 四、根据以往有无治疗分类 1.原发性龋:指初发并未经治疗的龋坏。根据不同的病损程度,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 2.继发性龋:指以往充填治疗后因龋坏未去净 或消毒不严,充填材料收

13、缩 微渗漏 形成的龋坏。 医学 53 第五节 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龋病的诊断 (一)龋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1.问诊 氩离子激光照射 医学 54 2.视诊(色泽、外形) 3.探诊(粗糙、钩拉、插入感) 4.X-Ray:观察龋坏部位、深度等,尤其是邻面龋和继发龋。 5.牙髓活力测试:判断牙髓活力状况。 6.光投照法 医学 55 (二)龋病的诊断标准 1.浅龋 发生于釉质层或牙骨质层的龋病。 .窝沟浅龋 .光滑面浅龋 医学 医学 57 2.中龋:已发展到牙本质浅层的龋病 3、深龋 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见明显龋洞,易于探查。 医学 58 医学 59 二、龋病的鉴别诊断 1.正常窝沟及窝

14、沟龋 前者色浅,表面光滑,不卡探针。后者呈黑色或棕黑色,表面可有粗糙感,探针尖可插入,回拉时有阻滞感。 2.光滑面龋与釉质发育不全和氟斑牙 光滑面龋探诊表面粗糙,质软,色素沉着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斑块。 釉质发育不全 氟牙症 医学 60 医学 61 1.正常窝沟 窝沟龋 医学 62 2.平滑面龋 -釉质发育不全 医学 63 -氟斑牙 医学 64 3、深龋 医学 65 总结: 医学 66 医学 67 第六节 龋病的治疗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一旦发生龋损,不能自行修复,临床多采用充填修复治疗。 目的在于终止病变的发展,保护牙髓,恢复牙的形态、功能及美观,并维持与邻近软、硬组织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关系。 医学 68 龋病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程度的龋损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