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973743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正观历代对公正理解y(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正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作者:陈延斌 时间:2013-07-15 浏览次数:4701 次 公平正义是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体现这种追求的公正观,不仅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而且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落实十八大“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正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 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基础性的价值理念起着统领作用。这些居于基础性地位的价值理念,往往

2、是在国家和社会中起着决定性导向的价值共识,是体现在核心价值观中最符合该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的理论表达。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他提出,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明确把“平等”、“公正”作为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表述。正由于公正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引导、激励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因而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 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曾在社会层面上对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涵做过一个基本阐释。他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基本要求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以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制度要求和道德规范来指导和调节各个生活领域的关系,讲求正义,秉持公道,维护公平。社会主义公正观不仅体现在各个领域,也体现

4、在权利公正、规则公正、效率公正、分配公正等各个方面。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公正观及公正实现程度也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二、公正观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核心理念 (一)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崇高价值追求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勾画的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其标志性特征就是和谐、公正、民主、平等、富裕、文明等等。在他们的视野里,“公正”或“公平正义”是未来社会极为重要的特征。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较之封建社会进步、公正、合理,但仍然是一个极不公正的社会。马克思说,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首先是全体劳动者创

5、造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揭露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剥削劳动者、更多地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变,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就一定是剥削制度的社会,这种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缺乏公正的不合理的社会是必然要被更高形态的社会取代的,“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公正观念应当成为工人阶级的重

6、要价值观。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1845年2月,恩格斯就提出,我们“应当认真地和公正地处理社会问题应当尽一切努力使现代的奴隶得到与人相称的地位”。马克思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871年,马克思在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又写道:“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或民族。”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处处表现着他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和追求,时时渗透着社会公正的理念。 (二)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体现 首先,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意和社会主义本质

7、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公正在人类社会中的真正实现奠定了现实的基础。这种社会应当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尽管目前我们社会中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社会成员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高度繁荣、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可以说,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是我们社会制度的本质体现,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才对平均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定义提出了根本性的怀疑,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从

8、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正地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有的学者甚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明确地规定为以追求社会公正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界定为社会公正加上市场经济。 其次,公正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不正当的竞争、很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究其思想根源,一是法制观念的淡薄,二是公正意识的弱化。当前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信用的缺失,对广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公正观的正确引

9、导,用“公正”作为调节人们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必将有利于公道交易、平等竞争、正当致富、合理谋利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的形成,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中,更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公平竞争,公道交易。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良好的信誉度,以谋取更多的利益。 再次,公正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作为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公正观,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这里仅以分配领域的公正为例,看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放中国劳苦大众、

10、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作为一项政治主张和追求目标。建国以后,我们党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设计尤其是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的设计中都包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走入了平均主义的误区,致使我国在较长时间内片面地强调分配领域的“公平”,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而且又把“公平”片面地理解为平均。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多年左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开始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平均主义式的“公平”必然使社会陷入普遍贫穷的状态。在此基础上,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

11、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立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注重效率的原则,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此后十五大重申了这一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分配制度。 应该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制度上的创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分配状况同个人对于经济效益的实际贡献直接联系起来,冲破了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绝对平等主义的畸形的公正、平等观,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原则的实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财富增长,确实起到了解

12、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这一分配原则的导向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日益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和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深,人们的不满情绪随之增多,社会公正问题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对公平有了更多的关注,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对分配上的效率与公平的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中共十六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的我国社会的新发展和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实现社会公正尤其是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作为中国

13、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更大的修正。首次提出了“注重社会公平”的新要求。此后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注重社会公平”加上了“更加”二字;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公正观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释,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更多措施。会议决议还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一。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一次明确

14、将公平赋予初次分配以应有本义,克服了把效率与公平二元对立分割的缺陷,把公平提到与效率并重的位置,又朝着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十七大报告还把“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一起作为公民意识教育应树立的三大理念。这就更明确将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重要内容和追求目标,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此后,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都强调了公平正义问题。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上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我国分配领域公正的艰难探索历程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公正的实现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15、义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三)“公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与重要体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而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渗透着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传统

16、民族精神,曾经在华夏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世人注目的光彩,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我国传统民族精神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尚“公”重“义”精神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的思想,后来的诸子百家几乎对此都有较一致的认识。法家主张“公正为民”、“公平无私”,墨家提出“举公义,辟私怨”,历代儒家对公私关系作了大量阐述,极大地影响了这一精神的养成和发扬光大。儒家的礼记、忠经等著作也都有大量的内容论述、倡导“天下为公”、“至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这种主张克己私以利公,以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重“公义”、“公平”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群体意识的培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传统文化的“公”“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更强调整体利益,而现代的公平是建立在个体平等基础上的公共利益,两者的这种差别是需要注意的。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亦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前进动力,对公正观念的倡导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不断深化、加强。当今时代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