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187219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1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苏联国旗,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俄罗斯国旗,一、初期探索和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世界工业强国,列宁在莫斯科一家工厂做完演讲后离开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列宁捂着胸口倒下了!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俄而晕倒。 电影列宁在1918,1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

2、俄国境内叛军,内战爆发 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 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A. B. C. D.,D,列宁在莫斯科一家工厂做完演讲后离开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列宁捂着胸口倒下了!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俄而晕倒。 电影列宁在1918,1 1,坚冰,2、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死亡威胁,采用了什么措施打破“坚冰” ? 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贸易上取消自由贸易; 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 B. C. D.,D,3 、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时,苏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3、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 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C,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设问】 (1)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善人民的

4、生活; 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 阶级敌人挑起事端,企图颠覆苏维埃政府。,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3)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4)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历史传统制约 斯

5、大林个人因素 A B C D,A,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思考: 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 。,重工业,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思考: 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经济政策: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直接管理经济; 制订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行动 : 实施三个

6、五年计划。,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 苏联: 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欧美: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该图反映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农业集体化,中苏农业改造比较,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

7、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全盘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个人高度集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利: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

8、且培养大批专家。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问题1、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9、,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问题2、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端?体现在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弊端: 没有突破旧体制 脱离实际、盲目性大 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没有结合国情 措施: 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问题3、“列车正在运行”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问题4、“列车正在运行”得益于哪些措施?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10、;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原因: 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问题5、为什么说“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 现实: 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改革进程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 实施“加速战略”; 经

11、济大滑坡(失败)。 B1988年后,政治改革。 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邓小平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良的资本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削弱、放弃党领导,成就辉煌,失败、解体,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1、以下有关戈尔巴乔夫经济 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开始于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主张对旧制度进行根本变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A B C D ,A,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2、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12、 对原有经济政治改革仍不够彻底 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配套措施 “加速发展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政治上导致思想混乱,民族矛盾激化,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3、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国内政治局势迅速恶化 A B C D ,D,【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同点。 同: (1)都是为了解决 弊端; (2)都在 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 (1)

13、赫氏改革侧 ,勃氏改革侧重 ,戈氏侧重 和 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最终导致 ;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 ,对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方向。,斯大林模式,农业、工业,苏联实际,重农业,重工业,所有制,商品经济,政治改革,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14、。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 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 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 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