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915500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神经系统》ppt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三节 感觉功能 第四节 调节躯体运动功能 第五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六节 大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 神经系统的感受机能、神经 系统对躯 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难点: 突触传递机理,感觉功能:感受分析和整合体内外各种刺激, 产生感觉 躯体运动功能: 刺激 躯体运动,控制和调节骨骼肌运动 内脏活动功能: 刺激 内脏活动,调控平滑肌、心血管、 腺体等活动 脑的高级功能: 形成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神经型,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神经细胞): 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2、基本单位 基本功能: 接受 整合 传递信息,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支持作用 2. 物质转运作用 3. 调节神经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4. 调节局部的递质活动 5. 修复和再生 6. 构成髓鞘,一. 神经纤维 (一). 一般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性 4. 不衰减性 5. 相对不疲劳性,(二)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 纤维直径 、 髓鞘 、 温度 A类 : 有髓鞘, 运动 感觉 B类 : 有髓鞘 内脏神经节前纤维 C类 : 无髓鞘,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 、 突触传递 突触: 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神经和肌肉的接头: 轴突 肌细胞 (一)

3、突触的分类: 信息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联系部位: 轴 树型 轴 体型 轴 轴型,(二)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轴突膜 突触间隙 : 两膜之间 2040 nm 突触后膜: 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膜,(三). 突触传递的机理 1. 化学突触传递机理 () 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 冲动 前膜,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释放出兴奋性递质 扩散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钠、氯、钾通透增加 钠内流 局部膜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单个兴奋性突触产生的一次EPSP,去极化程度小,不足以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只有 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

4、产生一排 EPSP 单个兴奋性突触连续产生一串 EPSP 突触后神经元综合起来 阈值 兴奋状态 EPSP的空间综合 EPSP的时间综合,(2) 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 抑制性递质 扩散 突触间隙 受体结合 氯 钾通透性增加 氯内流,钾外流 超极化 IPSP 时间 总和 空间 总和,2、 电突触传递机理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的动作电位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去极化 兴奋性提高 达到一定程度,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四) 突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 突触后神经元 、总和作用 、突触延搁 递质: 递质的释放 扩散 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对内外环境敏感性 缺氧

5、酸碱 5、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性 咖啡因 可可碱 士的宁,(五)突触传递的信息物质 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的条件: (P146) (一) 外周递质 、胆碱能纤维 乙酰胆碱 、肾上腺素能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 、嘌呤能和肽能纤维 嘌呤 肽类,(二) 中枢递质 、 乙酰胆碱 兴奋作用 、 单胺类 NE 多巴胺 5羟色胺 、 氨基酸类 谷氨酸 甘氨酸 GABA 天冬氨酸 丙氨酸 、 肽类 P物质 脑啡肽,(三) 受体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 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M型):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6、 上,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如: 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消 化腺、汗腺的分泌增加 阻断剂: 阿托品,烟碱受体(N型):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膜上. 效应: 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 阻断剂: 前者 六烃季铵 后者 箭毒,、 肾上腺素能受体 受体: 1 2 受体 : 1 2 NE 对于 受体 主要为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小肠平滑肌) 受体 抑制平滑肌 兴奋心肌 有的效应器只有一种受体 有的则含有两种受体,、 突触前受体 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存在2受体 NE 、 中枢递质受体 上述受体 多巴胺受体 5羟色胺受体 GABA受体等,二 非突

7、触传递 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分支上有许多结节状曲张体,内部含有递质。 冲动 曲张体 释放递质 弥散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 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特点: 无典型突触结构,弥散,时间长 曲张体与靶细胞距离远,一对多,三、多个神经元的功能联系 (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机体受刺激时,在CNS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中枢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二) 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 辐散式: 、 聚合式: 、 环状式: 、 链锁式:,(三)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 中枢兴奋 () 扩散和集中 集中:不同部位传入冲动,引起中枢局部兴奋 扩散:某一部位传入冲动,又常在中

8、枢某一局 部兴奋后,扩散开来,引起其反射中枢 兴奋 ()后放: 较强的刺激可引起中枢兴奋,停止刺激后,中枢兴奋并不马上消失,反射活动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易化作用与抑制作用 当一些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升高时,其阈值降低,使突触传递容易进行,相应的反射活动容易发生。 当一些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时,其阈值升高,使突触传递较难进行,相应的反射活动难于发生。,2、 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 突触前抑制 : 轴 轴突触,第三节 感觉功能 一、 感受器: 特殊分化的传入神经末梢及其附属装置 (一) 分类 外感受器

9、 内感受器 机械 温度 化学 光感受器 (二) 一般生理特性 、 适宜刺激 、 换能作用,、 适应现象 快适应感受器: 视觉 嗅觉 皮肤触觉 慢适应感受器: 肌梭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 对比现象和后作用,二、传入系统 脊髓 丘脑 大 脑皮层 (一) 脊髓的感觉传导路径 、 浅感觉传导路径 痛觉 温觉 轻触觉 特点: 在脊髓交叉 脊髓 丘脑,2、 深感觉传导路径 肌肉本体感受器和深部压觉 特点: 在延髓交叉,脊髓 延髓 丘脑,(二)丘脑的感觉传导路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除嗅觉外 丘脑 大脑皮层 丘脑核团的分类: 第一类(感觉接替核A): 感觉的投射纤维 A(换元) 大脑皮层 第二类核团(联络核

10、B): A B (换元)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第三类核团(中线核 束旁核等C ): C 丘脑网状核 纹状体 弥散地 投射到大脑皮层,、 特异性投射系统: 视 听 皮肤 A 深部躯体感觉 B 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功能: 精确信息 特定感觉 发出神经冲动 、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视 听 皮肤 深部躯体感觉 脑干 网状结构(换元) C 丘脑网状核 纹状体 弥散性 大脑皮层 功能: 兴奋大脑皮层, 使机体觉醒 调节皮层各感觉区地兴奋性, 使各种特异性感觉区敏感,三、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躯体感觉区: 感觉运动区: 视觉区: 听觉区: 嗅觉区: 内脏感觉区:,第四节 躯体运动功能 一、 脊髓的调节 、

11、 防御反射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中间神经元 屈肌收缩 屈肌反射 刺激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伸肌弛缓 中枢交互抑制 对侧伸直 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腱反射 和 肌紧张 当骨骼肌受牵拉而伸长时,肌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收缩 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 牵张反射 扣击肌腱 腓肠肌的收缩 跟腱反射 膝反射 肘反射 肌紧张 : 缓慢 持续牵拉 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调节 延髓 脑桥 中脑 间脑 抑制区: 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 作用:抑制肌紧张 大脑皮层 小脑 易化区: 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桥 中脑背盖间脑 作用: 加强肌紧张和运

12、动,(二) 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前后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上翘,躯体呈角弓反张姿态。 机理: 1. 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的抑制作用消除, 牵 张反射加强 2. 易化作用相对增强 途径: 1. 高位中枢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肌紧张 僵直,高位中枢 运动神经元 肌梭敏感性 运动神经元兴奋 僵直 (三)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运动,以保持或改正动物躯体的空间姿势 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1. 状态反射 动物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 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的改变 反射地改变躯体 肌肉地紧张性( 去大脑动物) 迷路紧张反

13、射: 内耳迷路耳石器官传入神经 伸肌紧张性 仰卧(+) ; 俯卧(-) 颈紧张反射: 颈部扭曲 颈侧肌肉 韧带刺激 四肢伸肌紧张性,2.、翻正反射 推倒 空中仰而落 翻身 起立 四肢朝下 感觉冲动: 视觉 内耳迷路 头 颈 躯干肌肉,三、 小脑的调节 1. 维持身体平衡 2. 调节肌紧张 3. 控制躯体随意运动 四、 大脑皮层的调节 (一) 大脑皮层运动区 . 交叉支配 . 精确的功能定位 . 各肌肉在运动区内有大小不同的定位区域 . 不同家畜运动区皮层代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二) 锥体系统及功能 大脑皮层 延髓腹面锥体 脊髓的锥体束 大脑皮层 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脊髓腹角 运动神经元 发动肌肉运动 运动神经元 肌索敏感性 功能:控制各种小群肌肉参与的精细复杂 躯体运动 随意活动,(三) 锥体外系统及功能 1. 皮层下核团 脊髓运动神经元 2. 大脑皮层 脊髓运 3. 锥体束侧支 皮层下核团(换元) 动神经元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各种肌群活动,第五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 植物性神经的特征 . 起源不同 交感 胸 腰脊髓灰质侧角 副交感 脑干的脑神经核 或 脊髓部灰质 2. 节后纤维长短不同: 副交感N节后纤维短 3. 交感分布 作用广泛,副交感局限 4. 刺激时, 交感N潜伏期长,后作用时间也长,(二) 植物性神经的功能特点 、 双重支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