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08459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4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 与防治技术研究,东台市植保植检站 (二OO九年十二月),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eovirid)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毒病,近几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市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发生呈加重之势,个别田块发病严重,产量损失达六成,对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为掌握病害发生消长规律,探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今年,在省植保站的指导下,我们在传毒昆虫灰飞虱田间消长、水稻不同播栽时间与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防治灰飞虱药剂筛选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2、取得了初步结果 。,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灰飞虱与黑条矮缩病消长动态观察 水稻不同播期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播栽方式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秧田防治灰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灰飞虱与黑条矮缩病消长动态观察,选用徐稻4号、淮稻5号两个水稻品种,5月14日播种,肥床旱育,小区面积34m2,不设重复。6月13日分区人工移入大田,每品种重复3次,小区面积132m2。秧床揭膜后至大田齐穗期定期调查灰飞虱田间自然消长动态,以及黑条矮缩病发病显症情况。试验田不使用针对灰飞虱的杀虫剂。,水稻不同播期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采用水稻品种淮稻5号,分5/10、5/20、5/30、6/5、6/15 五期播种,前四期

3、为肥床旱育秧,人工栽插,最后一期采取旱直播,秧田面积每小区3 m2,三次重复,秧龄25天后分别人工移入本田,每小区大田面积66.7m2,试验田面积1000 m2。水稻秧田及大田均不防治灰飞虱。,不同播栽方式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采用淮稻5号品种,共设肥床旱育秧手栽、塑盘旱育手栽、塑盘旱育抛栽、水直播、旱直播等5种播栽方式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5月20日播种,旱育秧苗6月15日移栽,试验田面积1000m2。秧田和大田均不防治灰飞虱。,秧田防治灰飞虱药剂筛选试验,25%吡蚜酮悬浮剂25g/667m2(克胜),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g/667m2(常农), 10%烯啶虫胺水剂20

4、g/667m2(江山化工), 40%毒死蜱乳油100 ml/667m2(江苏宝灵),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g/667m2(南通润鸿生物), 5丁烯氟虫腈乳油50ml/667m2(大连瑞泽), 空白对照。,于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始盛、高峰及盛末期各用药一次,具体时间为6/2、6/7、6/10日3次用药,兑水30kg手动均匀喷雾。,1.2 调查方法,灰飞虱调查,秧田期每3天查一次,大田期每7天查一次;药剂筛选试验在每次施药前和最后一次施药后三天各查一次。采用盆拍法(33cm45cm白瓷盘 ),秧田和直播稻田每小区拍10盘,移栽大田每小区查100穴,记载活虫数量,折算每667m2虫量或百穴虫

5、量。,黑条矮缩病调查,分别在水稻移栽前(直播稻同期)、水稻分蘖盛期、病害显症高峰期各查一次,5点取样,移栽稻田每小区查320-400穴,直播稻田每小区调查1.11m2,记载病穴数和病株数,折算病穴率和病株率。,1.3 综合防治示范,在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在台南镇缪杭村安排了综合示范区6.67hm2,防治技术上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选用耐病品种。选用近几年来在高产、优质、抗耐病等综合性状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农户比较认可和接受的淮稻7号作为主推品种。,二是适期迟播迟栽。采用小苗机插,集中统一育苗,5/26播种,6/16日移栽大田,避开灰飞虱由麦田迁入秧田传毒高峰期。,三是应用防虫网覆盖育秧。在播种

6、后立即用无纺布防虫网对秧床进行覆盖,移栽前2天(6/14)揭网炼苗。,四是开展化学防治。水稻移栽前(6/15)全面用好出嫁药,每667m2用50%稻丰散100ml加25%吡蚜酮30g,对水30kg均匀喷雾。6月28日全面防治二代灰飞虱,每667m2用48%毒死蜱100ml加5%氟虫腈20ml,对水40kg均匀喷雾。,2、结果与分析,2.1 灰飞虱消长与黑条矮缩病之间的关系,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 黑条矮缩病田间消长动态 灰飞虱消长与黑条矮缩病之间的关系分析,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随着麦子枯黄收获离田而大量迁入水稻秧田,6月2日前后进入成虫迁入高峰,二代若虫孵化盛期在6月20日前后,试验田移栽期正值

7、二代若虫孵化之前,研究表明,秧田灰飞虱虫量先升后降,呈单峰曲线。大田期田间虫量随二、三、四代若虫孵化虫量有所起伏。淮稻5号、徐稻4号两个品种间的灰飞虱虫量相近,差异不大。,黑条矮缩病田间消长动态,田间调查,淮稻5号6月28日始见病株,病株叶色深绿,叶片粗短、僵硬,但矮缩不明显;7月上中旬病情快速上升,病株显著矮缩,症状十分明显;7 月下旬病情达最高峰,以后保持稳定,田间病株不再增加,病株最终不能抽穗。,淮稻5号水稻病株始见期比徐稻4号早1个星期,发病程度略重于徐稻4号,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两品种最终平均病穴率5.32%、病株率2.02%。,灰飞虱消长与黑条矮缩病之间的关系,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

8、5代,稻田灰飞虱发生期从5月下旬到10月中下旬,秧苗揭膜后即可遭受灰飞虱传毒为害,时间长达近5个月;黑条矮缩病田间只有一个发病高峰,6月底7月初开始显症,7月上中旬进入病情激增期,7/20前后达发病高峰,7月下旬病情基本稳定,以后田间病株不再增加。,初步分析,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与秧苗实际承受的一代灰飞虱虫量显著相关,与大田二、三、四、五代灰飞虱的发生量关系不密切 。,2.2 不同播期对黑条矮缩病的控制效果,水稻播种期越早,秧田灰飞虱虫量越大,黑条矮缩病越重。各处理移栽前调查,5/10、5/20和5/30播种的秧田,灰飞虱每667m2虫量分别为110.4万头、39.6万头、24.4万头,6/5和

9、6/15播种的,每667m2虫量仅9.6万头和2.16万头。,病情稳定期调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三期播种的平均病穴率分别为8%、6%和4.33%,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87%、1.8%和1.3%,与5/10播种的处理区相比,5/20、5/30处理区发病株率减少了37.28%和54.70%,而 6月5日落谷移栽处理和6月15日直播处理未查见病株,总的趋势是:早播早栽的发病重,迟播迟栽的发病轻。,通过对各播期虫量和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大田发病率(y)与虫量(x)回归方程式y=0.0263x+0.2155(r=0.9273)。表明水稻播种期与秧田灰飞虱虫量、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10、2.3 不同播栽方式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播栽方式之间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由重到轻依次是:水直播、旱直播、肥床旱育手栽、塑盘旱育抛栽、塑盘旱育手栽,病害显症高峰期平均病株率分别为9.33%、8.0%、1.28%、1.03%和0.31%。,方差分析,两种直播处理和三种移栽处理之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极显著,这一结果与大田实际承受的一代灰飞虱高峰期虫量趋势一致,虫量越高发病越重。,2.4 不同药剂对治虫控病效果,第一次药后3天调查,毒死蜱、吡蚜酮、丁烯氟虫腈治虫效果分别为52.32%、52.18%和51.50%,优于噻嗪酮、烯啶虫胺的48.82%和48.68%,吡虫啉治虫效果最差,

11、仅41.41%;,药后8天调查,吡蚜酮、烯啶虫胺治虫效果分别为88.18%、87.53%,优于毒死蜱、丁烯氟虫腈、噻嗪酮处理;药后11天调查,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丁烯氟虫腈防效分别为94.48%、94.37%、94.01%和92.49%,优于噻嗪酮的87.59%,吡虫啉治虫效果最差,11天防效仅54.10%。,最终调查,对照区平均病株率4.35%,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丁烯氟虫腈等处理区平均病株率均在1.0%以下,控病效果分别为85.63%、80.12%、78.69%、78.69%,噻嗪酮和吡虫啉处理区平均病株率在1.0%-1.5%,控病效果分别为72.94%和66.0% 。,2.5

12、 综合防治示范效果,移栽前调查,示范区秧田未查见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 大田黑条矮缩病显症高峰期调查25块田,示范区水稻大田仅零星查见黑条矮缩病病株,平均病穴率0.02%,大面积病穴率3.56%(0-24.5%),病害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大面积。,示范实践证明,应用防虫网覆盖,选用水稻抗耐病品种,适当推迟水稻播种移栽时间,错开秧田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防治一代灰飞虱成虫等配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确保水稻安全生长。,3、小结与讨论,3.1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与传毒昆虫一代灰飞虱在水稻秧田或直播稻田的消长关系十分密切。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取决水稻秧田或

13、直播稻田一代灰飞虱的带毒虫量,因此,阻断和减少一代灰飞虱传毒是预防和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关键。,3.2 水稻播种期早迟对秧田灰飞虱虫量、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有明显影响。早播田虫量大、发病重,推迟播期,秧田灰飞虱数量明显减少,病害发生轻。因此,通过适当迟播,尽可能避开一代灰飞虱转移高峰,可以有效减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考虑生产实际,本地肥床或塑盘旱育移栽的水稻,落谷时间宜在5月中下旬,移栽时间宜在6月15日前后。直播稻宜在6月10日前后播种,最迟要在6月15日前播种结束,既有利于防病,又不影响产量。,3.3 水稻不同播栽方式对黑条矮缩病发生有明显影响。在同期播种情况下,直播稻发病早于移栽稻,发病程度由

14、重到轻依次为:水直播、旱直播、肥床旱育手栽、塑盘旱育抛栽、塑盘旱育手栽。从防病和高产优质目标出发,生产上应全面推行水稻育苗移栽,不提倡水稻直播。,3.4 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丁烯氟虫腈对灰飞虱防效良好。试验表明,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丁烯氟虫腈是防治灰飞虱的优良药剂,大面积可大力推广应用,建议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速度,保证防治效果持续稳定。,3.5 大力推行综合治理,是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的关键。生产上要全面协调运用各种防范措施,努力提高水稻群体的抗耐病能力,切断传毒链,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以最大程度发挥避虫控病作用。,3.6 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规律。由于今年灰飞虱带毒率偏低,我市越冬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仅8.5%,病害发生相对较轻,但田间病株分布较为均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