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18786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诗人将他钟爱的西藏心灵化,对诗人来说整个藏区就像大昭寺一样神圣,诗人对他笔下的西藏更多的是一种依恋,藏区的景、物、人、事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爱恋。诗人用他独特眼光和想象将独具藏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融入到诗歌中,从具体中寻找抽象,把抽象化为具体,展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和一段段的情感与故事。一、汉藏文化的相互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在诗人心中的统一,对于钟爱西藏的诗人高平来说,原有的中原文化便与新接触的藏族文化成了主客相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诗人的诗歌中有很多就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叙事诗紫丁香中便有很好的体现,“怒江的水,阻挡着两个羊群;藏布

2、和巴珍,永远都不能靠近。但是,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歌声,却闪过怒江的浪涛,结起了解不开的深情。 ”诗人将传统的汉文化和藏文化相互结合,牛郎织女的银河相隔,而藏布、巴珍被这怒江阻隔, “永远不能靠近” ,就如同牛郎与织女的遭遇,被王母银簪划成的银河永远的阻隔,将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了藏布和巴珍;“夜里做梦我常看到,紫丁香花铺成了天桥。我们把羊群赶在了一起,我们两家人搬在一道。 ”“牛郎”藏布与巴珍的对话,梦里见到紫丁香花铺成了天桥,就好比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一样。在故事后来,藏布和巴珍勇敢的走向了江水,“江水吞没了他们,他们爱恋的激情,却象江水一样永远奔流。看,在两岸的悬崖上,已长出来两棵紫丁香,

3、”两棵相望的紫丁香跟孔雀东南飞中的仲卿、兰芝死后结连理的故事一样。藏布和巴珍的爱情故事跟汉文化中的爱情故事的相似性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很好的将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结合。二、藏族饮食文化的体现在诗人笔下有很多有关藏族饮食文化的词语,例如:盐茶、糌粑、酥油茶、牛粪炉子,等等,这些意象的使用,让读者顿生好奇。在大雪纷飞中诗人就写到了很多关于藏族饮食文化的场景。“如果你正在烧着牛粪炉子,或是又在缝补你打柴划破皮靴”两句诗,描绘了两个场景,两个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两幅生活的图景。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绚丽的描绘,作为读者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异域不同的风土人情,此时的我们对“牛粪”便有了更大的好奇心。牛粪在西藏人们的眼里便可算

4、得上宝贝。藏人有句古老的谚语:“黄牛粪地下也有人呐。 ”在藏人眼里没有它你就吃不上饭,喝不成茶。另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即使再不起眼的地方也会有宝物或者能人,所以藏族人能从牛粪的火味里嗅出家庭的温馨,艺术家也能从中悟出艺术的真谛。诗人高平更是从中看到了那份温情。在藏区,牛粪作为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藏语里叫“久哇” ,是燃料的意思,并没有粪的意思,人们对它不但没有不干净的概念,而且还觉得它很亲切,牛粪储存得多的人家在人们眼里是治家有方、勤劳和富有的象征。在诗歌中诗人想表现得那种祥和宁静的氛围仅仅用这燃烧的牛粪炉子就表达的淋漓尽致,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去修饰,不需要去说明,因为在藏人们的生活中,燃烧

5、着的牛粪炉子就已经能说明了。诗人还用到了很多藏族独有的饮食意象,比如藏族的酥油茶,藏族的酥油在做酥油茶这一主要功用外还多用来照明,称为酥油灯。在大雪纷飞中, “黄色的酥油灯火,还在离他的白发很近的地方闪耀。 ”酥油灯火是生命力和希望的象征。三、藏族礼仪文化的体现礼仪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藏族独特的哈达礼仪文化更是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关注诗人笔下的哈达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想起诗人常用的“雪”的意象。诗人做过一首雪恋 ,在诗中,表达了诗人无比的爱恋之情,如果说诗人是对西藏情有独钟,那么“雪”就是诗人诗歌中情有独钟的意象。诗人笔下不止一次的写到有关雪的诗歌,不止一次的使用“雪”这个意象。雪的美

6、,不仅在于它的冷峻,更多的是在于它的颜色的美。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产生和形成大大早于哈达的产生,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着尚白文化心态,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哈达是较晚时期出现的尚白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一种载体。在丝织品出现之前,藏族先民就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等白色物品来表达和象征纯正、洁白的善心诚意。随着边地民族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辐射,蒙古族使用“哈达”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丝织业的发达使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进一步找到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就这样藏族人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

7、洁白的哈达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另外就是诗人诗歌中写到的天葬,一想到天葬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鹰。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的山上的秃鹰,除吃人尸体外,是不伤害其他的小动物的,是“神鸟” ,这反映出藏人对鹰的崇拜。丧葬作为一种民族风俗现象,其形成离不开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秃鹫多栖于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带,这样就为天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藏族的“天葬”也成为“鸟葬” 。多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他们升上天堂的愿望。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它不仅体现出藏人们的虔诚信仰,更体现出他们的升天的愿望。诗人笔下的“鹰”是勇敢的,在藏区人们

8、的眼中“鹰”更是神圣的。四、藏族建筑文化的体现一个具有独特建筑文化的民族必定带有其相对应的独特的文化色彩,就像客家围屋一样,不仅是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的体现,还是军事、政治、地理环境的体现。藏族的石墙、碉楼在诗人的眼中就是文化心理的窗户。“那样高大的石墙,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它像我们的家乡。 ”石墙对于“我”来说是亲切的,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亲切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得石堆成为了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们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不仅仅可以防寒保暖,更有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作用。诗人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关于藏族民风民俗的故事和意象,就如藏族山歌中的“拉伊” 、 “克家”和“羌谐”等等,无不体现着藏族独有的文化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