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70138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运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能力方面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

2、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教学方法提纲导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事例说理法、小品表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矛盾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导入新课活动方式设计:表演小品水果痴教师的组织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

3、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要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出来。笑话材料: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第二步,指导学生表演小品水果痴。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适当布置成“L”型。第三步,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点评,同时给以充分肯定和欣赏。表演结束后提问: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人犯

4、了什么错误?这个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回答。)第四步,教师总结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品等文艺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5、,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

6、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

7、,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

8、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的纪录片,

9、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症结

10、”,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

11、所以应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

12、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

13、哪里来的?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

14、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

15、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多媒体显示:菊花雅韵金碧辉煌千娇百媚彩明初霜红粉佳人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请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