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730727 上传时间:2017-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君(鲁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 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4、掌握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悲愤心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 ,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文中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 ,通过一件小事 ,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

2、和珍君 (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二、写作背景三、课文学习(一)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 ;惮(dn ) ;攒射(cun) 、尸骸(hi) 2、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 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 总结:全

3、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介绍写作缘由。 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 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文章落实,从局部入手进行分析(二)第一、二部分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用“中华民国” 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 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

4、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 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 ,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

5、愤的思想感情。 )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 “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 (注意和“ 警告、忠告” 的区别) ;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 4、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

6、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 必要 ”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5、 “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原因)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

7、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 ) 。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 哀痛者忧国忧民;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 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 针对烈士刘和珍;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针对忘却的救主。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

8、要反复说“ 无话可说”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也早觉得 ”,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因为“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为什么至今还“ 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

9、“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 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 一八” 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 “所住的并非人间”是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10、(时间:相识遇难)(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 第一段共 5 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 比照,这样“ 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 面对惨案, “真的猛士” 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三)第三部分问:阅读第三部分,回答该部分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

11、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 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 ,说明她“预定全年 ”需要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分析第三部分第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艰难的生活中, “毅然预定了

12、莽原全年” 与众不同, 追求真理; 在女师大风潮中, “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 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第三部分: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

13、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 (逻辑顺序)(四)第四、五部分第四节:共有 5 层意思: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五)第六、七部分第六部分,作者用“煤” 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 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14、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 这也就够了 ”,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第七部分:重点讨论第段的第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

15、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六)小结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课时一、重点理解关键

16、文句的旨意(一) 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 1、2 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 必要 ”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 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