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187979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备课人 使用人形成时间使用时间课题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议论的作用。考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导语。学生易错、混、误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具学具课件、录音课堂过

2、程活动(学科灵活处理、形式由各学科自定)第一课时课型:预习课一、复习(10分钟)-温故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2、导入新课(P1)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简介毛泽东及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2、3)展示学习目标。(P4、5)3、背景资料(P6、7)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3、。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

4、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

5、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

6、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4、新闻知识:(P8、9)(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

7、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

8、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二、新课内容:(知新)(一)预习交流(自主、合作)1、听录音,然后默读课文1至2遍,生字注音、生词释义,然后查、写、记生字

9、词在预习笔记本上。(P10) 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1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3、整体把握课文(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P12、13)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

10、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14)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11、(3)简要分析电头内容:(P15)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4)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P16)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12、(5)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P17、18)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4、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

13、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第二课时课型:展示课一、检查课堂反馈内容。(5分钟)(分组检查,教师打分)二、展示:学习小组要展示的内容(教师打分) 1、字词展示。2、朗读展示。3、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4、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5、简要分析电头内容。6、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7、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三课时课型:预习、展示课一、预习: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三、穿插巩固:(合作探究)1

14、、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P19)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P19)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