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78038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接例惯际国与法立济经国我论兼--例惯际国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国际惯例-兼论我国经济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赵秀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一、国际惯例的含义(一)国际惯例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惯例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植根于参与国际交往的行为主体的长期反复实践。早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时的中世纪的欧洲,商人们在各地大的集市上进行交易的规则,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法中几乎相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商人习惯法(Lex Mercatoria)。在民族国家形成以前,西方社会按社会等级而组成。而中世纪的商人习惯法,实际上是商人这个阶层普遍适用的习惯性做法。它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发展着,称之为“法”,或许只是种委婉的说法。 1中世纪末,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各国通过

2、不同的方式,纷纷将商人习惯法纳入其各自的国内法: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率先进行了全国性的法典编纂,于是便形成了 1673 年的商事条例和 1681 年的海商条例;1834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主持制定了德意志统一票据法;英国则通过在伦敦市政厅主持法院工作的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大法官及其同僚的努力,将商人习惯法并人了普通法的范畴。19 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2,为其产品寻找市场。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本国技术及其产品的垄断地位,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制度。在此期间,为了避免由于

3、各国法律规定不同而给国际商事交往带来的不便,各国在制定各本国旨在解决不同国家的法律冲突的规范时,也开始寻求共同制定旨在避免法律冲突的国际统一实体规范,即国际双边和多边条约中的规范。例如,英、法两国于 1860 年签署了规定相互赋予最惠国待遇及减免重要商品关税的科布顿条约;一些国家还缔结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3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86 年)、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891 年)等。这些国际双边和多边条约中的许多规范,都是由商人习惯法发展而来的。 当世界进入 20 世纪后,随着致力于协调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国际组织的出现,以往那些杂乱无章的商人习惯法经过这些国际组织的整

4、理编纂,开始呈现成文的形式,如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普遍适用并被公认为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ncoterms,以下简称为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以下简称为统一惯例)、华沙一牛津规则等,就是由国际商会、国际法协会等国际组织编纂成文的。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跨国公司进入世界经济大舞台,随之而来的是资本输出和技术贸易的空前发展,特别是 60 年代以来,其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有形商品贸易。与此相适应,有关国际投资和技术贸易及其管理的一般做法,通过某些国家和企业的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为这些国家和企业的习惯性做法,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效仿。其

5、中许多做法已经或者正在转化为国际惯例。通过简要回顾国际惯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国际惯例植根于国际交往实践,是在长期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一特定领域内的习惯性做法或通例。2.上述做法或通例是在各国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经过有关国际组织的整理编纂,这些习惯性做法获得系统有序的成文表现方式,进而大大方便了参与国际交往的当事人的适用。3.国际惯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有的惯例不断地完善,新的惯例则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应运而生。(二)国际惯例的含义在实践中,英文单词“general practice”,“usage”和“custom”往往都译为惯例

6、。 3在王铁涯教授主编的国际法一书中,对国际法院规约第 38 条(一)款(丑)项的引用是“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4而此项规定的英文原文是“international cvstom,as evidence of a general practice accepted as law.” 5该书认为,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并列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6而“国际习惯是各国重复类似行为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7作者在此强调的“习惯”,显然指的是 custom,而不是 usage。与此同时,作者也谈到了“习惯”一词常与“惯例”混用,并认为惯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惯例包括习惯在内,外

7、交文件上所用的“惯例”一词,既包括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习惯,也包括尚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常例”,而狭义的惯例则仅指尚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常例,即国际法院规约第 38 条(一)款(丑)项所指的通例。可见,作者在以上几处所说的惯例,显然又是指的“custom”,而不是“usage”。这一结论从上述“狭义的惯例指”看得最为明显,因为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的是国际法院规约第 38 条(一)款(丑)项所指的“通例”(general practice)。而作为此条中的“通例之证明”,正是该书前面所述的国际习惯。 8可见,“custom”一词在此书中,有时指习惯,有时也指惯例。那么,上面提到的三个英文单词在含义和译法

8、上究竟有无区别呢?笔者认为,区别还是存在的。“general practice”可以译为通例,也可译为一般做法。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例,当卖方报出某种货物的 FOB 价格时,总是要求买方安排运输和保险。如果买方要求卖方负责租船和投保,那么卖方在其原有报价的基础上,还要再将保险费和运费的价格列人其报价、即 CIF 价。买方提出购买卖方的货物时也是如此。这种不同报价反映买卖双方承担不同义务的一般做法,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便成了商人们进行货物买卖的习惯(usage,也可译为习惯做法)。俗话说,习惯或自然,久而久之,当卖方或买方报出 FOB 或 CIF 出售或购买某货物时,由谁在此买卖中承担安排运输、保险等

9、义务,就不言而喻了。而这时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惯例(custom)。也就是说,当习惯转化为惯例时,凡从事与此惯例有关的业务人员都知道或者理应知道他们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并对此不会再产生什么误解。例如,在以 FOB 成交时就不可能发生下列情况:买方在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安排运输和保险的情况下,反而指责卖方未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安排好载货船舶,进而使买方蒙受损失,并要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即使上述情况发生,当争论提交法院或仲裁裁决时,法院或仲裁庭则会毫不犹豫地作出买方败诉的判决或裁决。因为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惯例在国际贸易界是众所周知的。一般而言,某一特定领域内的惯例由习惯形成,而习惯又来源于一

10、般做法。笔者赞同国际贸易法领域内一些学者的观点:国际商业惯例“往往始于一些有影响的企业的商事经营活动,而后逐步形成建立在平等交易行为基础上的特定贸易中的一般做法(general practice),再发展为贸易习惯性做法(usage),并最终取得具有稳定性的惯例(custom)的地位。 9国际贸易法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英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施米托夫教授认为,国际商业惯例由“应用极为广泛的,凡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们期待着他们的合同当事人都能遵守的商业习惯性做法和标准构成。” 10 至此,仍然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是:通例在何时转化为习惯?习惯又在何时取得惯例的地位?在实践中,要对此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是困难的。例

11、如,统一惯例(1962)究竟是习惯性做法,还是惯例?施米托夫教授认为它“目前”(指 1968 年,笔者注)正处于从习惯性做法向惯例的过渡。这一结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它至少已为 173 个具有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所采纳。 11而解释通则(1953 年)则是名副其实的习惯性做法,它仅具有标准合同条件的性质,因为“这些条件只有被当事人列入特定合同时,才对他们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12国内学者对国际惯例也有不同的看法。 13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又很难把通例、习惯和惯例截然分开。(三)小结通过对国际惯例的含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国际惯例必须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适用的习惯或通

12、例。如果某一通例或习惯仅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广为适用,则还不能称之为国际惯例,而只能称为地方性习惯做法。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这类习惯性做法逐步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它们也可能转化为国际惯例。后者往往是从前者发展而来的。2.国际惯例不是法律。一国的国内法和国际条约,对于该制定法律的国家和国际公约的缔约国而言,则其国内法及该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中的规范是法律而不是惯例。3.国际惯例是被法律认可为对有关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的通例或习惯。这里的法律,既包括国际法,也包括国内法。对一国而言,国际惯例指为该国法律及该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认可的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的通例或习惯。二、国际惯例的内容

13、国际惯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根据国际惯例所涉及的主体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1.国家间交往的惯例。此类惯例是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之间进行交往的规则和原则,如国家主权原则及由此而引申出的国家间交往的各项原则和制度,如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2.不同国家的平等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国际经济交往的惯例。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适用的由国际组织及特定行业及有关贸易协会制定的商事交易规则、标准合同共同条件等。3.主权国家对国际商事交易进行管理与监督方面的惯例。如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税收管理、企业管理,包括对外国私人投资者在

14、本国境内投资及本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的管理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则。4.解决国家间争议及不同国家国民间的民商事纠纷,以及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国际商事争议的惯例,如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方式解决上述争论的规则。(二)按照国际惯例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1.不成文惯例。许多国际惯例都是不成文的,通常为国际社会普遍遵守的参与国际交往的原则和规则,如契约自由原则、有约必守原则、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国家主权原则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原则和制度,如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跨国公司或其他外国公司在东道国从事投资或其他跨国经营活动时必须遵守东道国法律的原则。2.成文惯例。即由国际组织或学术团体对不成文的惯例进行解释、整理编

15、纂后的成文形式,它具有条理性、明确性和稳定性。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成文的惯例也在不断地修订和补充,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由国际商会主持制定的广泛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当事人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解释通则,最初公布于 1936 年,并分别于 1953、1967、1976、1980 和 1990 年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该会于1933 年制定的统一惯例,也进行了多次修订。此外,国际商会还整理编纂了其他有关商事交易的规则和标准合同,如托收统一规则、合同担保统一规则、商业代理示范合同格式等。除国际商会外,其他一些组织也整理编纂了若干规则,如国际法协会制定的华沙牛津规则,国际海事委员

16、会的约克安特卫普规则,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定的仲裁规则与调解规则,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持制定的跨国公司行为规则草案以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经过多年努力整理而成的国际技术转让行为规则草案等。三、国际惯例的效力及其适用(一)国际惯例的效力一般而言,国际惯例的效力通常可以分为规范性惯例的效力和合同性惯例的效力。规范性惯例通常对当事人各方具有普遍拘束力,属于强制性规范的范畴。此类惯例的特点是:无论参与国际交往的当事人是否愿意采纳,这类惯例都对他们具有国际法上的拘束力,如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等。因为此类惯例已被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普遍认为具有必须遵守的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另外,凡已被各有关国家接受为国内立法或为国际公约所采纳的国际惯例,则对这些特定国家及有关当事人具有普遍约束的效力。当然,对这些特定国家而言,此时的惯例已转化为法律了。合同性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