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43260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花一世界以甲骨文为例,试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汤因比说,在诸多古代文明之中,古中国文明是唯一虽然遭受无数灾难却能延续至今、不曾灭绝反而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汉字的力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裘锡圭先生说, “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 世纪前后)形成完

2、整的文字体系的。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 ,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 2下面便以几个甲骨文字为例,浅析汉字与文化的关联。在青铜器未发明前,使用最多的工具是石制的斤与斧。斤的切面是横的,斧的切面是直的。 “斧”原是“父”字,甲骨文作一手持拿石斧之状,斧头已经简化成一段直线。金文的字形就很传神,斧头上锐下圆。这是侧面的形象,因为只有切面才能发挥效能。从甲骨文与金

3、文的字形,可以看出石斧原先不装柄,直接拿在手中使用。但这样打击时的反弹力容易伤到手掌,故而改为装柄使用。 “斤”的甲骨文字形就是装了柄的石锛形。 “父”字后来被借用为人伦概念,为了与本义区别,就加“斤”而成“斧”字。表示石斧的“父”字被用做父亲之称,有人以为是有特殊意义的,认为石斧是表示男性对女性,或父亲对儿女的权威。其实,它可能只表示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两性职业分工。石斧是当时砍树、锄地的主要工具,甚至到青铜时代的早期,它仍然是男子工作的主要工具。母系氏族的社会,还没有对等婚姻制,子不知其父,由母亲负起养育的责任,并有效地控制子女的劳动成果。那时财产的继承权是经由女性,男子并不特别尊贵。孩子称呼

4、母亲的多位伴侣或兄弟为父,只因他们是劳动成员,并不包含特别的可亲或可畏的成分,更谈不上权威问题。商代也还未分别亲父与叔、伯、舅等的关系,一律称之为父。到了周代其分别才逐渐确立。通过对“斧”这个字的考察,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信息,也凭历史考古的既有的信息,推测出汉字的初始意义,这种推理方法之所以得以成立,便在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前提。甲骨文的“釐”字,作一手拿着木棍,正在扑打禾束以脱下谷粒的情景,有时禾束还拿在另一只手里。 “恭贺新禧”的“禧”应该写这个“釐”字。由此看出,商代正是以收获农作物的喜悦来表示生活幸福的意义。1 裘锡圭, 文字学纲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5、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中国至迟在商代就已用竹简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了。竹简宽度有限,而且一沾墨汁字迹就擦不掉。如果写错字,只有用刀把表面字迹刮削去掉,重新再写,因此“删”字就作一把刀在书册之旁之形,以表达删削之义。在纸张未普及前,书刀为文士随身携带的文具,故东周时期的墓葬,铜削常与书写的工具一起出土。刀币应该取形于书刀,而且反映出战国时代教育已有相当的普及率,因此市场上才有很多书刀贩卖。甲骨文的“美”字作一人头上装饰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头戴装饰羽毛的帽子可增加美感。自旧石器晚期以来,人们就知道借用他种东西来装扮自己,时代越迟花样也就越多。这番推

6、考下来,我们对“美”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美不是抽象的,抽象的才是人为的美,最开始的美是具体的,是事物本身散发出的一种魅力,由此可以得出许多原始、新鲜、甚至更接近真相的认识。再有,文明之初,把敌人的头砍下来领赏,是古代各国普遍的野蛮行为,不是中国独有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就记载晋国的先轸不穿甲胄而进入狄人国界打仗,不幸战败而被割头。后来狄人归还他的头,颜面竟然还如活着一般。这种习惯还反映在古代的文字上。甲骨文的“馘”字,作代表头颅的眼睛被悬挂在戈上之状。头颅过重不便多带,所以对于不重要的敌人,不妨只截取左耳以为杀敌的信征。甲骨文的“取”字,作拿耳朵于手中之状。耳朵既能拿在手中,当然是已经被

7、割了下来。战国时秦国鼓励士卒杀敌,以斩首多寡定功论爵,无疑是学自甚为古老的习俗。馘、取二字,直接来源于古代部落争战,尤其是“取”字,具有强烈的侵犯性、占有性,即便到今天,取字仍然是个敏感、危险的动作,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字的文化学、词源学来历,对这个字的认识无疑也更深了一步。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汉字与文化的血肉联系,而学者也能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到其他问题的考证。比如,台湾学者许进雄便在专著中作如下推测:“凤在商代被假借为“风”使用,后来又在凤鸟形上加凡声与兄声两种标音形态,因此有学者怀疑在更早的时代,中国的语言是复音节的,后来才变成单音节, 风字的两个标音就是其孑遗。按中国传说,风是伏羲的姓。根

8、据研究,伏羲就是来自台湾高山阿美族的创生祖先 piru karu。伏羲的先秦读音约是 bjwak xiab,两组名字的第一个音组同属唇音,第二个音组同属喉音。而甲骨风字的两个标音,凡与兄,也正好一为唇音,一为喉音。中国字的先秦音读,绝大多数都有辅音结尾,有可能辅音结尾就是第二个音节演变而来。有些古代的单字名词后来写成两个字,譬如廌写成解廌、解廌、獬豸等,蛛写成蜘蛛,蚁写成蚂蚁。还有,一些双音节的词汇,如仓庚、忍冬、蜈蚣等,都有可能是古代多音节语言的孑遗。 ”3姑且不论假设的合理正确与否,而确实有一定的凭据,可见汉字之博大精深。甲骨文的“黄”字,本义是璜,像一组玉佩之形。中间是主体的环,环下则为

9、垂饰的衡牙及双璜。有人猜测玉佩源自工具或有关战争的器物,大概是从可携带于腰际的石制武器,发展到礼仪用器圭璋,再从圭璋变成玉佩。悬挂贵重而成组的玉佩于腰际,显然会妨害劳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激烈的军事行动,因此是只有不事劳动的优闲的人才用得着的服饰。把兵器变作礼器使用,恐怕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昭告人们和平不战。 孔子家语曰:“黄帝与炎帝战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 ”即强调创制不便于作战跳跃的垂地长衣裳,以及表现更高阶级地位的费工刺绣,其时机就是在战后,亦人民亟需和平以生产养息的时候。后人将这位创建人为制度的君王命名为黄帝,就是因为他以配璜来表示不战3 许进雄, 文物小讲P2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0、社的用心,并以之区分阶级,巩固社会秩序。上面选取的几个例子,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汉字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对我们把握传统文化、增进对汉字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帕尔默在语言学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达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所以,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了 4000 个左右的汉字后,几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示在他的面前。而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诸如荷马史诗一类的经典。 “如果中国人屈从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 ”4对汉字,我们必须保持虔敬的态度,断断不能妄自菲薄,感恩于祖宗留下的这些美妙的文字,身体力行地承担起来,使汉字活在生命里,使汉字通过我们得以长久流传。4 L.R.帕尔默, 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