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3751926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政协人,我们要靠得住,政治上绝对过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湖北省天门市三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开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合绘的版图很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版图,而且不同时期版图变动的幅度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时期中国的历史疆域尚未完全形成。比如,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大致互为“敌国”关系。不过,这个“敌国”关系反映的是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2、关系。古代国家并无国家主权、国界等现代意义上的观念,而且“敌国”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等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并无明确区分边疆与邻邦并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而是主要通过推行以朝贡、封赏为基本内容的封贡制度,将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传播到华夏地区以外的区域,企望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元朝则对南部边疆与邻邦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在云南行省辖地,元朝普遍设置统治机构并推行土官制度,征收赋税、推行儒学教育;对安南、缅国、占城等实际上是邻邦的藩属政权,则实行派遣达鲁花赤(掌印官)、按期纳质朝贡、君王定期入觐等制度。这说明,元朝在新的高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对边疆

3、与邻邦实行不同的治策,以制度的形式肯定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疆域趋向形成的事实,原先的“敌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边疆史,需要关注地缘政治问题。地缘政治是指与地理因素相关的政治问题。中国古代对地缘政治早有认识,并形成了一些相关思想与策略。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关键是中原王朝较好处理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机制,把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由原先微弱的影响发展为实际上的有效统治。中原王朝地缘政治观的特点,是重视人文因素、文化传统的作用,相对忽视海洋等地理因素,并受到注重天人关系、强调等级制度、以文化分尊卑等观念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边疆地缘政治观,中原王朝形成了以下治边方略:“

4、守在四夷”的方略,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的参与者、利益得失、策略、信息四个要素中,策略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博弈的胜负。在边疆治理中,中原王朝逐渐形成博弈谋胜的方略,大致包括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的方略等。中原王朝往往以农业文明为固守基点,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中原王朝幅员广阔、情况复杂,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形成了“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的原则。在边疆事务中,中原王朝在信息获取、情况反馈与用兵效率等方面并不占优

5、势。因此,扬长避短、避免争一时之短长,通常被统治者奉为治边的圭臬。但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中善于用势,若形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就能果断决策、大胆出击,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摘编自方铁抓住重点问题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的“敌国”关系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变的,具有“敌国”关系的国家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B古代中国的“敌国”,并非像现在所指的各自拥有国家主权,有着明确国界而互相具有敌意的两个或若干个国家。C互为“敌国”关系的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实质上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是地位大致相等的势力。D元朝对云南

6、行省辖地、安南、缅国、占城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这使元朝在实现国家统一上有了新的高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原王朝认识到地缘政治对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地缘政治观。B中原王朝最初只对边疆地区有微弱的影响,后发展为有效统治,使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C中原王朝注重农业文明,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D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的方略,他们以此使自己在博弈中赢得了胜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

7、汉至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主要通过推行封贡制度,传播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B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融合的过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疆域最大的时期。C“守在四夷”,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是中原王朝根据自己的边疆地缘政治观形成的治边方略。D在边疆治理的博弈中,中原王朝以策略为核心,扬长避短、眼光长远,善于用势,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答案】1C2D3B【解析】位大致相等的势力”,可见选项C于文无据。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是历代

8、中原王朝”曲解文意。第三段原文是说“中原王朝逐渐形成博弈谋胜的方略,大致包括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的方略等。”可见这些策略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历代王朝” 都采用这些策略,并“在博弈中羸得了胜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 昭然历劫新黄殿琴 孙维媛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如果说他是一个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潇洒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如果说是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同时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甚至是一位探险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他却拜

9、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等专著20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说中国红学会的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立,红楼梦学刊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卓有成就。冯老回忆说:“中学有一位范先生叫我读红楼梦,我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看这个觉得没劲。”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

10、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与红楼再续前缘。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新读起红楼梦。这一看,就再没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与熟悉以至于了解一个人都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心灵就有了契口。真正让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产生共鸣的,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一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静人深后,冯先生就挑灯夜战,每次抄几个小时,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

11、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成,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抄完了。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又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这些经历也让冯其庸先生对曾经觉得没劲的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生的遭遇啊,你了解曹雪芹一家的遭遇就知道了,红楼梦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他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后来慢慢看史料以后慢慢地懂了。”冯其庸先生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用古文献结合地面调查、地

12、下发掘。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也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新的结论,这就是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是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完成了论庚辰本一书,这是最早的一本系统研究己卯本与庚辰本关系的学术专著。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望其项背。没有肝

13、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相关链接:其庸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困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摘自百度百科)冯其庸在一篇评析曹雪芹生平的文章中说:“在我看来,曹家的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的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成就

14、,略写了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B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C而作为红学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的祖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的结论。D石头记己卯本直接抄录曹雪芹原稿,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A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究。B冯其庸不仅在理

15、论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说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C中学时代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D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E“文革”时,冯其庸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在秘密抄写红楼梦后,他对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6“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4C5AB 6这句话的意思是:冯其庸所遭受的苦难是造物主给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更优秀冯其庸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冯其庸“文革”经历劫难,在这期间,他秘密抄写红楼梦,真正读懂了红楼梦,他潜心研究红楼梦,终成红学大家。【解析】4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