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文学研究 什么是美?2 0世纪5 0年代曾在中国美学界 引发一场大争论在这场大争论中, 主要形成了 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一是认为美是客观, 这一观 点可以蔡仪为代表[ 1 ]; 一是认为美是主观, 这一 观点可以吕荧、 高尔泰 (高尔太) 为代表[ 2 ]; 一是 认为美是客主观的统一, 这一观点可以朱光潜为 代表[ 3 ]虽然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 都能自圆其 说,但这些观点均不能对自然美作出圆满的解 释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打算结合这三种观点就 自然美与精神的关系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 自然美是美学难以破解的难题 自然是美的吗?持美是客观的学者认为, 自 然美是指 “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美” [4 ] 从这一逻辑 起点出发, 蔡仪先生撰文专门论述了自然美的特 点:“一, 首先且说, 因为自然事物是天生自在的, 不参与人力、特别是不参与人的精神影响的, 因 而自然事物的美, 从根本上说, 是客观事物的美, 主要是实体事物的美, 也包括物质现象的美二, 其次还可以说, 自然事物的所以美既是以自然事 物的形成规律为基础的, 特别是它的种属性是有 决定意义的, 因而自然事物的美的规律完全是自 然的必然, 或者说, 自然美就是显现着自然的必 然的。
三, 再其次又因为自然美不受人的社会关 系的制约, 而对于一般人是能够普遍地引起美感 的, 换句话说, 它对于人们引起美感有很大的普 遍性, 而且更由于它主要是可感觉的实体事物的 美, 还包括物质现象的美, 它所给予的美感与快 感是密切结合的这三点就是自然美的特点, 也 即自然美的性质和社会美与 艺术美不同 的地 方 [5 ] 蔡仪先生预设了两个前提: 一是自然是美 的; 二是美存在于自然之中这两个前提的潜在 命题是, 美是客观的, 自然事物的本身是美的, 是 先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论 精 神 与 自 然 美 张强 内容提要自然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难题, 自然美是以精神观照为前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中, 自然与人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关注对象, 是因为人从物性中看到了 本质力量, 是人的精神为自然美注入了永恒的魅力 从物性中发现精神, 是审美的必然结果 用 分类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发现美的不同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 系 有了这一前提, 才能在发掘其物性的基础上将自然人化, 真正地领悟到蕴含在自然中的精神 关键词精神自然美美学物性 张强,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2 2 3 3 0 0 2 0 1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3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8年第期 4 然而, 自然事物的本身美吗?它给我们提出 的疑问是, 如果离开人, 自然事物能有丑美之分 吗?自然之所以美, 是因为自然成为审美的对象, 是因为有人的主观情感的参与。
也就是说, 自然 作为客体, 之所以能产生美, 是因为有美感的存 在美感的施事者是人, 如果离开了人这一主体, 自然的丑与美是无法判断的在美是客观的观点 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潜命题:一是自然总是美 的; 二是美是自然的从这两个潜命题的陈述方 式中不难体察, 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对象是以人为 视点的 坚持美是主观的吕荧先生认为, 美就是 “美 的观念” 、“美的概念” 、“美的意识” 、“审美观” 等, 如吕荧先生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美的” 这句话 既不等于说 “美原来独立存在于这件艺术作品之 外而后附加上去的” , 也不等于说 “美就是这件艺 术作品” [6 ] 吕荧先生似乎忽略了自然美的存在, 故没有专门地发表看法这样的做法同样反映在 高尔泰 (太) 先生那里, 在其两部美学著作 《论 美》 、《美是自由的象征》 中, 也没有专门研究自然 美的文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 中重要的一条,可能与他们认为解决了美的来 源、 美感等诸多问题后, 自然美将迎刃而解的思 想相关尽管如此, 高尔泰先生在论述美的问题 时还是涉及 到自然美的 他于1 9 5 7年 指 出 : “ ‘美’ 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 离开了人, 离开了 人的主观, 就没有美。
因为没有了人, 就没有了价 值观念价值, 是人的东西, 只有对人来说, 它才 存在价值尺度, 只能是人的尺度⋯⋯美底本 质, 就是自然之人化自然人化的过程不仅是一 个实践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感觉的过程在感觉 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7 ] 这段论述可视 为高尔泰先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他看来, 自然 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是因为美产生于美感之 中, 是因为人将价值评判尺度带入了自然评判之 中因此, 高尔泰先生得出了 “美是自由的象征” [8 ] 的结论 高尔泰先生关心的自然美是指人用审美眼 光所接纳的自然从时间段上讲, 他所说的自然 美是指人具备了审美能力以后的自然这些当然 是正确的, 需要提出疑问的是, 在人与自然为平 等的自由的伙伴时,人能知道自然的美与丑吗? 也就是说, 在人不具备审美能力或没有审美意识 之前, 人能把自然人化或对象化吗?依据考古实 物,人类有审美意识的时间是在新石器时期, 其 上限最多是一万多年前, 拿这一时间与人类活动 的历史相比, 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它给我们的提 示是,如果从美是主观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美的 话, 应注意将自然美定位在人类审美意识出现以 后的时间段上。
此外, 自然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 其中还包含了人对自然的接纳程度或态度, 在人 对自然的态度背后,除了有价值取向在起作用 外, 还有人与自然的利害关系潜存其中今天, 我 们会从动物园、 绘画、 雕塑等中欣赏老虎、 狮子一 类的猛兽, 赞美它们的威武雄壮, 但是在原始人 那里, 当这些猛兽给人的生活造成危害时, 人类 还能去赞美它们吗?这种利害关系存在于其中, 虽然在实践中人已具备了将这些猛兽对象化的能 力, 但绝不会因它们产生美感这种种情况表明, 在谈论自然美时需要从时间入手, 结合人的认识 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来思考人的功利观在各 个时间段上的不同情况, 如果离开了这些就无法 谈论美是主观的, 更无法谈论自然美是主观的 针对美是客观的或美是主观的观点, 朱光潜 先生对自然美谈了自己的看法朱光潜先生指 出:“从历史发展看,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自然 就不能有所谓美丑美是随社会的人出现而出现 的自然本来是与人相对立的人自从从事劳动 生产、 成了社会的人之日起, 自然就变成人的实 践和认识对象,成为人所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成 为为人服务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到了这 个时候, 自然才开始对于人有意义, 有价值, 有美 丑。
人为什么感觉到自然美?马克思曾经反复说 明过, 这首先是由于人借生产劳动征服了和改造 了自然,原来生糙的自然就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 , 它体现了人的 ‘本质力量’ , 满足了人的理想 和要求, 人在它身上看到他自己的劳动的胜利果 实, 所以感觉到快慰, 发现它美这是最原始的也 是最本质的美感经验 [9 ] 在追溯自然美形成的历 史中,朱光潜先生强调了人与自然结成的关系, 有了这一关系才能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有了实 践和认识关系人才有可能认识到自然美这一观 点有它正确的一面, 但从所强调的内容中可以看 到, 朱光潜先生关心的重点是人与自然形成的关 系, 是在强调主体的背景下来关心自然美的因 此, 在其自然美的论述中实际上是以人的认识为 起点的在这里, 朱光潜先生似乎没有坚持 “美是 客主观统一” 的观点, 而是不知不觉中将他的立 场移到了美是主观的方面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 为客观存在 (包括人本身)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 自然美一直是不同美学观点争论不休的问 2 0 2 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文学研究 题不论各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如何地自圆其说, 但在阐释自然美时总有缺陷, 不是与自己坚守的 美学立场相违背, 就是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所 以, 在1 9 5 7年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悲哀 地说:“最近一年的美学讨论证明了‘自然美’ 对 于许多人是一大块绊脚石,‘美究竟是什么’ 的问 题之所以难解决, 也就由于这块绊脚石的存在 ” [1 0 ] 从这一经典性论述可以看到自然美一直是美学 研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 自然与美及审美关系 美是人的创造, 如果离开了人, 美将不复存 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人以自然为实践对象 提高了认识能力有了这一能力, 人才能认识到 美的存在, 并逐步形成美的观念从认识的对象 看,美的认识只能产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在这对关系中, 人因认识能力培养起对自然的感 情, 进而把自然视为认识的首要对象认识的过 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 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在经常接触的事物 中发现美的形式, 又根据这一形式建立起简单的 物我关系如果站在这一立场上来考察自然美的 话, 那么, 发现自然美的时间上限是在人有了美 的认识以后道理很简单, 如果没有美的认识即 美感, 人是无法看到寓含在自然中的美的 追问历史,发现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 步如何才能发现美?它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认识 对象。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人与自然建立了广泛 的联系在联系中, 人以自然为实践对象, 开始了 认识自然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 人从利用自然 到有目的地借助于自然,从中获得了自然的知 识在获取知识的背景下, 人类由无意识地接触 到有意识地选择认识对象, 一方面把为了生存盲 目地攫取生活资料向发现规律、 在更高的层次上 获取生活资料进而是生产资料的方向引导; 另一 方面归纳和演绎参与到大脑思维当中, 通过提高 人类的知识能力, 使人类关注自然有了更多的目 的性在实践中, 人类不断地获得自然的知识, 不 断地扩大认识的范围, 从而把认识对象锁定在自 然方面在这一过程中, 认识对象的确立, 使人与 自然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这一时期, 人对自 然美的认识是质朴的, 率先进入关心视野的是那 些与生活相关的对象 《诗 · 大雅 · 绵》 云:“周原膴 膴, 蓳荼如饴” 肥沃的周原之所以成为周民祖先 的赞美对象, 是因为周原为从游牧社会进入到农 业社会的周人提供了生活资料在实践中周人发 明了提供生活保障的农业,有了这一认识对象, 周人才可能以赞美的眼光去看待肥沃的周原诚 如格罗塞指出的那样:“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 的活动, 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 有着一种 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
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并非是要达到 他本身以外的目的, 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从这一 点上看来, 审美活动所表现的恰恰和常被我们当 作手段用的那种实际活动相反 ” [1 1 ] 这里得到的启 示是, 美来源于劳动, 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活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审美需要对象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中,与人结成最亲密的关系的是自 然, 人的知识能力也是从自然开始的, 在这样的 知识背景下, 特别是主客二分式世界建立的背景 下, 是自然率先成了人的认识对象站在这一逻 辑起点上, 人对美的认识也应该从自然开始美 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一种心理活动, 由认识对象 所决定, 人获得美的认识应该是从感受自然和认 识自然开始的 审美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产生的前提是要 有独立的审美意识如果没有审美意识, 如果审 美不能以独立的形态出现, 那么, 人就无法发现 自然中的美、自然美的法则和规律也就是说, “美作为人掌握现实的结果和成果,美是运用自 然规律和社会产物美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 而 不是自然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