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34574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了解左传;积累文言知识;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先作预习,初步了解内容;播放录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断句;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内容,掌握文言词句。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设计:1、重点:朗读并翻译课文。烛之武的思想性格。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2、、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2、关于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

3、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3、朗读课文播放录音重点字音fn y zhu gng qu q png氾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杞子 逢孙自由朗读齐读全文4、赏析第一段指名朗读重点词句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以,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名动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内容点拨此次围郑是晋为了报复郑,与秦没什么利害关系,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并没有驻在一起,为烛之武分化瓦解工

4、作提供了可能。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又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5、赏析第二段女生齐读本段。重点字词犹不如人 犹,尚且。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许之 许,答应。 之,代词,这件事(去见秦君)。公从之 之,代词,代指佚之狐的建议。是寡人之过也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1)先自责,“寡人之过也”,情真意切。(2)后指出灭郑,对他没好处。内容点拨郑国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佚之狐推荐烛之武。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年轻时没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流露出满腹委屈、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并没表现出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许诺。而是先自责,然后指出灭郑对你无益。一番诚意和透切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第二课时1、赏析第三段男生齐读本段重点词句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指“亡郑”一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意动用法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之”,应为“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句 焉,疑问代词,何。 用,介词,表原因。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古今异义 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共

6、其乏困 共,通“供”。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于此,在那里,兼词。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何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既东封郑 封,疆界,使成为边境。 名使动 东,在东边。 名状语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利,使获利,受益。 秦伯说 说,通“悦”。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说退秦师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从事理上说,秦、郑相隔遥远,晋、郑是近邻。故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从事理上说,说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以利益引诱

7、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事实上说,先说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灭郑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国。“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2、赏析第四段齐读本段。重点字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吾其还也 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亦去之 去,离开。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晋军撤离。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乱易整,不武。”内容点拨秦国由晋的盟国,成为郑的盟友,风云突变。此时,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8、。3、齐读全文4、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义无返顾的勇士。(3)巧言善辩的辩士。5、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伏笔与照应交代围郑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秦、郑无多大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虽是联合行动,却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又不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结盟提供了条件。波澜起伏(1)大军压境,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存一线希望。(2)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希望又趋渺茫。(3)郑伯自责,晓之以理,

9、烛之武深明大义,答应说秦。有张有弛,曲折有致。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故重点放在其说辞上。“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交代。6、完成课练习,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见附录中“一词多义”。附1: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3.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

10、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4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省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介词)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

11、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附2: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委屈、牢骚情节 临危受命 烛之武 深明大义说退秦师 热爱国家晋军撤离 机智雄辩附3:相关资料(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

12、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现将本人存在的有关问题和今后的整改方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的汇报,讲得不够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