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人民版96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4791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人民版9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9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9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9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9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人民版9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人民版9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考点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5全国卷T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

2、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丘处机的评价。解答关键: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历史原因和意义。【解析】第(1)

3、题,从丘处机和成吉思汗两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从中原文化的传播、对元朝统治的作用和对研究西域历史的贡献等角度,说明丘处机西行的意义。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6分)(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对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

4、)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唐太宗。解答关键:准确、完整地提炼材料信息。【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从增设监察机构

5、、增加监察官员和扩大监察权力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隋朝皇帝和大臣身上找原因,再综合材料信息指出唐太宗从自身反省、任用谏臣和完善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努力。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3.(2015重庆文综T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

6、宗时的律令【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时期的少数民族封建化。解答关键:注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金章宗完善典章制度。【解析】选A。结合材料可知:金章宗在金世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完善典章制度,金章宗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项正确选项从“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成一代治规”可判断是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A项正确。B项本身错误的选项内阁制度在明朝时出现,金章宗生活的时代是宋金并立时期,与明朝无关。C项干扰选项从“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判断金章宗是在前任治理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典章制度,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7、,所以C项不正确。D项干扰选项金章宗在“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等方面是超越了其前任的,是有新的作为的君主,故D项错误。4.(2015重庆文综T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问题。解答关键:抓住关键字眼“不独执械走阵”,“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解析】选D。从材料内容可知:戚继光练兵更加看重的是士兵的习惯养成。材料关键信息“不独执械

8、走阵”,说明戚继光不仅仅是在训练队形、武艺和阵法,从“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等可看出更加强调的是士兵在闲居坐睡嬉戏时、在街巷独处时的习惯养成。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是其操练士兵要强调的内容中的一项内容,不全面,应排除。5.(2015全国II卷T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

9、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与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俾斯麦的评价。解答关键: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历史背景,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

10、“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第(2)题,首先通过提取材料的信息概括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评价:

11、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6.(2015浙江文综T0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二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褐色大衣的队长,任这

12、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长”。这班队伍以“铁骑军”著称于世,“铁骑军”的雅号起初赠与他们的领袖,但不久即为全军所公用。摘编自屈勒味林英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颁布歧视性法令的目的和结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铁骑军”的来源及选拔军官的标准。(4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克伦威尔的认识和评价。解答关键: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和整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目的在于打击荷兰海上商运优势,以扩大英国海上利益和霸权,结果引发三次英荷战争并获胜。第(2)题,整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教徒成为军队来源,以忠诚和

13、才干作为选拔标准。答案:(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巩固英国海上权威。(4分)结果:英荷战争爆发,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2分)(2)信奉清教的自耕农。根据勇敢和忠诚提拔军官,废除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4分)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

14、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分)(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唐太宗。解答关键: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联系

15、课本知识作答。【解析】第(1)题从材料第一段“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可以看出“君道”内涵之一为严明法度,遵守法律;从“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内涵之二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从材料第二段“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得出内涵之三为兼听纳谏。第(2)题从材料中“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联系唐太宗执政的背景来思考“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主要从吸收隋亡教训、国家初定、巩固统治等方面考虑。第(3)题综合评价需要客观公正、辩证地评价。从题引“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可以肯定唐太宗“君道”的积极作用,再联系唐太宗主观目的与晚年的作为评价其局限性。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3分)(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4分)(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2分)但唐太宗的“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