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1377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2017-2018年度淮北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2、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且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

3、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

4、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

5、朴、自然的生命状态。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B.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

6、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C. 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儒道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是由于“礼”的出现。D. 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似乎是“礼”。西周时“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中,“仁”应该是核心,“礼”是依据手段。B. 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C. 管仲属法

7、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D. 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B.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C. 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强调对个

8、体生命的自觉感悟,精神自由,走向政治文化的反面。D. 老子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痛恨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采用逃避策略,因此道家思想是柔弱无力的,必将被历史淘汰。【答案】1. C 2. A 3. D【解析】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一二节找到相对应的句子,进行比对分析。D项,“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是礼”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

9、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段,最后进行比对。容易出现的误区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B项,“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错误,从文章第二节可以知道,以道德为依托,以人性为依据的不是仁政而是礼,选项张冠李戴。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段,最后进行比对。容易出现的误区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C项“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错误。儒法两家虽思想不同,但属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的道家走到儒

10、法的反面。所以第二重对立是儒法和道家的对立。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合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

11、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

12、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

13、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

14、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

15、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A.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16、B. 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 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 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E. 根河具有清澈透明,水势浩大的特点,象征鄂温克人宁静的环境、淳朴的人性。5. 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答案】4. DE 5. 表现:玛丽亚索恬然的生活在鹿群里乌热尔图辞去京官重返故乡走出山林的人们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无边的草木和动物,对根河对自然的挚爱。匠心:作者这样构思,通过讲述根河的鄂温克人老中青三代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