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39217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检

2、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

3、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

4、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

5、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学生试读3、分析智叟的形象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3、分析愚公的形象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

6、读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

7、“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分析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数移山之利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

8、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四、理解寓意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思路:敢于迎接挑战;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志当存高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团结就是力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2、补充资料: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

9、山之间的异同?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同:(人数、外援、结局)过渡: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五、拓展延伸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书p175一)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

10、,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学生自由回答六、总结升华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

11、读后感。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知而进大智若愚难智叟畏而止自作聪明参考资料: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的存在,人不可能总处在积极地、向上的,努力奋斗这种工作亢奋状态的。人需要放松,需要减压,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如果有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神话是人类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也包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

12、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寓言文体特征的角度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注意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学生如果只是积累、继承与保存文化传统,那么语文课程将永远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

13、与发展。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二、关注学生的思想。我在执教愚公移山时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体验文本,我让学生比较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结局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比较中得出新的结论,并能够言之有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中走向深入。另外随着科技

14、的日益发达,神话和寓言也成了荒诞不经的笑话,更有许多人把它们和迷信混为一谈,其实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和寓言的存在,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本文以神话结尾,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赞颂了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关于这个时代是不是还需要神话的讨论,希望能引领学生对一些时代性的观念产生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辩证地看待这些观念。三、细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同和不同去理解人物的不同形象,如我引导学生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去辨析智叟、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从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另外,我更注重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文章中人物的语气,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没能做到内心外行,表率化人。对照党章和焦裕禄等先进模范典型,感觉自己对党性锻炼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