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15982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三一轮复习 公开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东思源高中的变化,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本考点属于命题的一般考点 ,主要结合名人名言、典型事 例等对运动和物质关系、运动和静止关系进行考查。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2、2014年江苏、福建卷; 2015年天津、江苏卷均有考查,1、本考点属于命题的重要考点,常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等事例为背景,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题型考查人类应如何利用规律。现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在高考时可能以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2014年全国卷、天津卷、重庆 卷、江苏卷、山东卷 15年广东卷;16年全国卷、江苏卷、 海

2、南卷均有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哲学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 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运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物质),例题: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3、(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B,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批判割裂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位置或运动状态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变化,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静止 否认运动形而

4、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 承认运动 否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反对的错误倾向:,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区分,运用联系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运用静止的、孤立的、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错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既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4、飞矢不动,错误,只承认静止,而

5、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思考:下列观点有没有正确反映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2017济南模拟)为适应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重大转折性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部署。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人口发展的规律 矛盾的特殊性总是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A B C D,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

6、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的、变化的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相对静止,要坚持稳中求进。 反对割裂静止和运动关系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诡辩论或相对主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多变易逝的 ,具有重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哲学上的规律:,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价值规律 D.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E.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F.水往低处流 G.苹果落地 H

7、.万有引力规律,BCH,分析:A项和D项都不是客观的规律。“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只不过是人为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EFG属于规律性现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即规律的特征),(1)规律是客观的:,(2)规律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

8、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

9、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 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规律。,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是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造福人类。,应用:分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受到的惩罚或利用规律改造

10、世界的成功例子。涉及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一些自然保护区、优质自然岸线、生态脆弱山体遭受破坏,成了当地生态环境难以抚平的伤痛。”12月2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狠批海南房地产行业对当地生态的破坏。 本次监督组特别指出了凤凰岛、恒大海花岛等填海项目出现违规审批、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2)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永恒存在的。,(3)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

11、律无好坏之分。,(1)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 也不可改造。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4)规则、定律也是一种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 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右图书法“天人合一”表明了一种处世态度。“天人合一”作为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 承认人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联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超越自然规律,造福于人类 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A B C D

12、,B,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的固有属性,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知识结构,运动是有规律的,小结,本课原理小结:,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1、(2013年海南卷)2012年12月,“海南绿色崛起论坛”在 海南举行。会议提出,推动海南绿色崛起,需要依靠和充分 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守住这个全世界都追求的 “时尚”,凸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地方样本。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13、它( ) 强调海南绿色崛起以发挥独特优势为基础 主张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来利用规律 倡导适用于我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模式 认为工作中心应由经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 A B C D,A,2、(2016年海南卷)为了摆脱贫困,何涛巴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通过实践

14、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 B. C. D. ,B,(2014年山东文综)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1)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2)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背诵原理:,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