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14998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9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重点专项 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按照 关 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结 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 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 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 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 决技术方

2、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 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4-5 年。 2018 年拟安排不超过 35 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 30%左右。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 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 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其他经费(包括地 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 例不低于 1:1。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 6 个,项目申报团队单位 总数不超过 10 个。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

3、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 2018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 1.1 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 关系,明确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及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运用 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 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 法;阐明污染场地形成机制,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 建立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

4、据库 1 套;明 确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与产业行业关系,提出污染场地时空 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 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化应用;申请国家 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25 篇,出版专 著 2 部。 1.2 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 预测和管控预测和管控 策略策略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 方法、预测模型及管控策略;开发我国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物大数据互联网体系,完善数据开放及共享体系;研发基于大 数据的场地污染智能识别模式,明确区域尺度场地土壤与地下

5、 水特征污染物的源-汇关系;创建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 3 况评估与预警的软件系统, 基于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制定污染场地中长期风险管控对策。 考核指标:构建我国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大数据互 联网共享和评估技术体系,实现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趋势的 定时预测与发布;开发出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 与风险识别方法 1 套,建立区域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预测预 警体系,形成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策略;成果 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 权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25 篇,出版专著 2 部。 1.3 经济快速发展区场地土壤污染源识别与源经

6、济快速发展区场地土壤污染源识别与源-汇关系汇关系 研究内容: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 不同区域的场地特性、污染特征、污染源与排放强度;筛选不 同区域场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物,建立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清 单;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溯源方法,阐明优先管控污 染物源-汇关系;识别污染源主控因子和优先管控污染源,评估 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明确污染源的防控要素;为经 济快速发展区域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和 方法学。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区域的场地土壤污染源-汇关系,形成 污染源识别技术与方法体系 1 套;建立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排 放强度评估方法,提出优先控制污染物排

7、放清单 1 套;编制场 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源识别与排放强度评估技术规范 4 套。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 10 项, 发表高质量论文 30 篇, 4 出版专著 2 部。 1.4 重点行业场地污染形成机制与源解析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 与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发生规律,解析典型重点行业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优控污染物排放清单; 揭示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相分布特征和源-汇关 系,研究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提出重 点污染源的环境风险防控要素与防治途径;为我国场地土壤-地 下水污染源监管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8、。 考核指标:阐明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 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特征污染物清单 1 套;形成重点行业场 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体系,提出污染源-汇机制和风 险防控途径; 制定场地土壤污染源解析技术标准、 规范和指南 2 套,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30 篇,出版专著 2 部。 1.5 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转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转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赋存特性与积累规律,解 析重金属形态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建立调控重金属形态 转化的技术原理;阐明不同区域及行业场地土

9、壤污染物形态转 化条件、潜力及其生物效应,揭示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 控因子;开发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精准评估污染场 地的生态环境风险,形成风险防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方案。 考核指标:确定不同区域和行业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规律 5 和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提出场地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与有效性的 主控因子,开发出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形成风险防 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体系,制定出调控场地土壤重金属有 效性的系统方案,选择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验证和应用。 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 出版专著 2 部。 1.6 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

10、中重金属迁移扩散与预测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扩散与预测 研究内容: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重点 区域,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规律, 揭示不同类型重金属在不同场地介质中多相分配、空间分布及 其与介质组成结构的关系;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土壤-地下水重 金属的迁移、扩散动态及通量,阐明迁移扩散过程与机制;探 明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主控因素, 为场地土壤-地下 水重金属污染转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考核指标:明确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迁移 规律、扩散通量及主控机制,阐明重金属迁移驱动机制,建立 非均质多相介质重金属运移扩散模型 1 套,提

11、出不同区域场地 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策略,并选择不同 区域污染场地开展试验性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专著 2 部。 1.7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的相互作用,表征多介质、多界面、多过程复合的环境行为, 6 阐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耦合过程, 揭示基于化学质量平 衡及区域多介质间的传质机制;研究场地工程管控和修复过程 中污染物多界面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发展多组分可分辨的高灵 敏表征技术;开发土壤-

12、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原位表征方法, 创建多介质界面污染过程调控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多介质 界面污染过程调控方法体系。 考核指标:明确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作用机制和界面传 质过程,建立场地土壤污染物界面机制与刻画模型 1 套;开发 出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通量计算方法 1 套,形成界面反 应原位表征新技术 1 套;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相关专著不少于 2 部。 2. 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 2.1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我国场地土壤弱扰动

13、原位采样的高 频声波钻进设备、全液压直推式钻进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低 扰动土壤采样、地下水快速建井采样技术与装备;研制挥发性 有机污染物(VOC)膜界面探测器等原位检测工具,开发地下 水分层快速取样新技术与设备,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 位采样技术规范,提出产业化发展模式。 考核指标:研制场地土壤原位采样的高频声波钻进和全液 压直推式钻进设备各 1 套,最大采样深度不少于 30m,其他技 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整机部件国产化率不 低于 80%,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30%以上;研制出原位 7 VOC 膜界面探测器等场地检测工具 3 套,开发出地下水分层快 速取样技术与设备

14、1套; 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场地验证与示范。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0 项; 编制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 位采样技术规范 1 套,编写技术应用案例 10 套。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2 场地污染实时响应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场地污染实时响应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冶炼、焦化、化工、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 场地污染新型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研究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 险源泄露无损监测技术,开发场地污染物监测筛选技术,开发 污染场地多要素、全过程综合在线监测体系;建立集成污染场 地一体化模拟系统,研发场地污染的智能预测技术,实现污染 物分布、迁移的可视化模拟;研究建立场地

15、污染监测与预警平 台;研究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不同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出有机和无机多组分在线监测数据采集与 传感成套仪器各 1 套;建立污染场地监测筛选技术体系,开发 出场地重点污染风险源泄露实时响应的无损监测技术,实现泄 漏点精准定位,最小响应泄露量低于 0.1m3,漏点定位精度达到 米级,漏点检率不低于 90%;形成智慧型、可视化场地环境污 染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典型重点行业企业多维度、多组分场地 监测-模拟-预警综合平台 2 套; 选择重点行业场地开展验证性应 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项。 2.3 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测定方法与标准化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和有

16、效性测定方法与标准化 8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污染行业场地土壤中各类典型污染物 形态的原位表征技术;开发基于生物、化学、生态学等耦合手 段的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试方法,形成适用我国场地土壤主要 重金属类和有机类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标准技术体系;采 用标准化技术研究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的时空变异特征及主控 因子,构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有效性预测模型;选择不同 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 研发场地污染物形态原位表征方法不少于 2 种; 创建场地土壤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国际标准技术体系1套, 形成不少于15种的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技术指 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提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 有效性预测模型 2 个;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的场地应用验证;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 2.4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基准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基准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中的污染物形 态归趋、生物有效性等问题,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 本土化的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基于污染物 的有效剂量-形态-效应关系, 研究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