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715931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规原理教案(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城市规划原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 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4. 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内容与方法 5. 主要专项规划 6. 城市规划的实施,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熟悉区域与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4)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3),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2、,(一)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 1城市的含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 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最早的城市产生于人 类劳动大分工,两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 生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 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 的居民点。 (2)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为标志的第二次人类劳动大 分工,产生了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即城市。因此,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记载中最早的城市:以目前考古发现为依据,人类历史上最 早的城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3城市发

3、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在5000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 期和300多年的工业经济时期,但在这300多年的工业经 济时期,城市的变化是巨大的,由此看来城市化进程与工 业化进程紧密相关。总结城市发展的动因也就是要分析工 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农村的推力”,工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导致 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与转移成为了可能。 (2) “城市的引力”,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 就业机会。为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有促进作用。 4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情况: 19782000年,设市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6

4、3个,建制 镇从2173个增加到21219个,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 到36.1%。,(二)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阐述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的关系 城市经济可分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部类(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以来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经济部类

5、,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2.城市进化理论阐述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的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展; (3)“相对分散”时期:进入后工业初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的逆城市化现象显著增加; (5) 世界处于多元化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期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仍

6、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3.增长极核理论阐述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有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积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中心城市。 4.经济全球化理论阐述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的关系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出现了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2) 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促使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二

7、、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一)熟悉城市的物质构成要素 1城市的物质环境构成: 城市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两种。 (1) 公共领域是指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 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 (2) 非公共领域是指社会个体所占有的那部分物质环境,既非公 共投资和开发的部分。 2城市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即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的关系) : 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非公共 领域的开发既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二)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 主要差别 1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

8、基础的; (2)城市社会空间分布: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在城 市的不同区域,其聚居形式的异质性较强。 2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人际关系:乡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十分重要的 社会认同基础; (2)聚居空间形态:乡村社会在聚居的空间形态上表现的异质性 较弱。,3我国城市的社会演化的趋势是: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趋势,按联合国的有关 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 口”的城市。 (2)家庭核心化: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家庭 结

9、构的主要类型。 (3)生活闲暇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结构 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用于教 育、文化、娱乐和旅游方面的消费在逐年增加。“双休日”制 度的实行,全社会的闲暇时间将会显著增加。,(三)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三种部类 (1)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称为第一产业; (2)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称为第二产业; (3)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称为第三产业。 城市产业可以分为基本部类和非基本部类。基本部类主要是为了 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非基本部类是为了满足城 市内部的商

10、品或服务需求。,2城市产业构成与人类社会演进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时期,经济结构分别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 3城市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 (1)从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显 著下降; (2)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化。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3)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城市的产业构成也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现象。

11、,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一)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的从以农业 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这样几种含义: (1)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出现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 (3)人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4)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PU=U/P 式中: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3城市化进程的表

12、现特征: (1)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总结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2)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验证和示范阶段。世界出现第一个城市化达到50%以上的国家(即英国); 18

13、51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 1950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 (3)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高水平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基础和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上。,(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化中居于支配地位。 (5)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

14、不快,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相关。,(二)熟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 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缘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有密切的关系; (2)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 化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三)熟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

15、的关系 1城市化进程的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与影响。 现代化社会与人类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城市化 又是达到现代社会的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它所在的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 (2)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对周围城镇的文化、经济等活 动起到组织作用的城市。 (2)中心城市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它发展条件的制约; (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

16、城镇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 约。,3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资源方面。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 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资源等条件对城 市发展产生影响; (2)规模方面。城市发展规模受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 水平及生产力布局的直接影响; (3)空间布局方面。现代城市的空间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一个聚集 中心,除中心区外,还包括了周围的郊区规模相当的小城 镇,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的组团或 城镇群所组成的城市。,(二)熟悉区域或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1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概念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 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 依存的城镇群体。 (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 状况。 (3)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 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