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608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411 大小:1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11页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11页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11页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11页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文理学院+第七编+明代文学(4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编 明代文学,绪 论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三章 西游记 第四章 金瓶梅 第五章 三言二拍 第六章 牡丹亭 第七章 明代诗文,明代文学绪论 (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15221561)为界分前后两期。,第一章 概说,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明代文学分期 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第三节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古代小说发展概说 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1、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

2、文化形态的形成 明初 “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新的读者群的形成,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2、王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王守仁等人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传习录)心学与禅宗的结合,促进了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

3、曲、小说成就较高, 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 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

4、孝经的感染力 “捷且深”。,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 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第三节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 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全书构成统一整体,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理论上

5、的支持等等; 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三、古代小说发展概说,(一)先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先秦寓言、史书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

6、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升,汉代小说 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 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 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 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 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三)魏晋南北朝,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唐代小说传奇,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

7、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

8、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唐传奇的代表作,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离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五)宋元话本,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9、,先秦寓言、史书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四、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第一章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诸葛亮,刘 备,曹 操,孙 权,关 羽,张 飞,赵 云,周 瑜,一壶浊酒喜相逢,

10、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第一节三国与水浒的地位、影响,金圣叹三国志演义序: 余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已谬加评定,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其又莫奇于三国矣。,三国、水浒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表现在:,1、三国、水浒不仅仅是纯文学作品,而是大文学作品,大文化作品。它是在那个时代近一个世纪里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记录的载体。是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性的脚注。,2、三国、水浒所宣扬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两部书在塑

11、造中国民间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3、三国被称为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三国、水浒中蕴含的大量政治学、军事学、谋略学、人才学等信息,今天正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商业运作、军事教育、人才管理等领域。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4、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三国、水浒也有很多糟粕。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起绰号等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根源。在重建新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剔除其糟粕。,三国水浒的文学影响,在三国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

12、国志;清末民初蔡东藩中国历史演义系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在水浒影响下,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 明代两种最著: 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13、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一、关于“演 义”,1、“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演义及推演、详述道理。,2、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等。 3、宋元时期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义”。,4、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事,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也一般这样解释“演义”一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

14、序说:“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5、历史上也有人将“演义”作为小说的代名词。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古今小说的天许斋题识道:“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6、总起来说,所谓“演义”或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二、三国演义的成书,1、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之为“前四史”)以纪传体形式

15、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陈寿之后130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详细,多采轶闻,极大的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2、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东晋常遽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东晋裴启作)等著作,也不同程度的记载了一些三国人物及其事迹,都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3、此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4、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载王鹏语曰:“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5、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