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3028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与药象体会(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 一.根尘不偶用药框架(一)五象概论: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代表药物,甘草。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代表药物,当归。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代表药物,朱砂。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味辛,气腥。代表药物,麦冬。5癸水,象:收藏,蛰藏。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代表药物,补骨脂。(二)一气周流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1,中土

2、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2,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川芎,象:升发乙木。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桂枝,象:接

3、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3,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麻黄汤,象:麻黄与杏仁,一升一降,相互配合。五味子,象:敛肺补肾,从辛金直接转换到癸水,少用敛降,多用补肾。麻杏石甘汤,退烧用的方

4、子,象:麻黄升乙木,甘草培土坐镇中州,杏仁石膏敛降辛金。白虎汤,象: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敛降破气消痞,百合、麦冬滋润敛降 。适用于有形和无形结合的淤结。黄芪,象:其气清透。补肺气效果明显。沉降无形之气,从石膏角度出发。沉降有形之气,从大黄、厚朴、巴豆角度出发。4,癸水癸水药:补骨脂,盐,猪苓,泽泻,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首乌,巴戟天,芦巴子,肉桂,附子补骨脂,象:收藏。盐炒用。枸杞子,象:收藏,滋润,收肾气、补肾气,阴阳双补。菟丝子,象:收藏,跟补骨脂相比,相对弱一些,从土生水。巴戟天,象:滋润,味厚重,收藏肾气的同时,有略微的疏通作用。芦巴子,象:收藏中含有一股升发之气。熟地、首乌,象:滋

5、腻,敛固,沉降。脉涩、虚,肾气亏损厉害时用。附子、肉桂,象:生发元阳,使一气由癸水阳根中生发。猪苓,泽泻,象:淡渗利水。如果一个人单纯的肾气虚,没有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用盐制一下,效果更好。如果肾精消耗的太过了,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纯粹滋润的药,可以滋润敛降。5,丁火丁火药:朱砂、龙骨、牡蛎、栀子丹砂,象:定神,养神气。朱砂,象:安心情龙骨、牡蛎,象:镇重潜降,敛镇心神。栀子,象:清理三焦相火,尤清上焦相火。(四)学习方向: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是一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

6、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时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病人的运行、症状、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个阶段,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的来选。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把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如果把所有的药物安排到这个体系里,安排的再细一些,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举例:乙木,本性当归,温升就是桂枝,下降就是白芍,除邪就是丹皮。二.药象体会_砂仁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仁、海南砂仁和绿壳砂仁的成熟果实或种子。砂仁也是比较高大的一种姜科植物,主

7、要生长在南方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药用砂仁,都是进口的,又叫缩砂蜜。后来国内广东海南一带也有广泛种植了,国产砂仁中,以阳春砂的质量为优。砂仁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长得跟白蔻有些相似之处,茎圆而直立,能长到2米高。砂仁的叶子也是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直直 地斜向上长出来,叶子是长长的披针形,分列在茎的两侧,两排整齐的叶子精神抖擞地向外伸着,透出一股通达之势。砂仁种植后2-3年才会开花结果。砂仁的花不是长在地上茎上,而是长在根茎上。砂仁的根茎匍匐在地面上,到了春天,穗状花序就从根茎上长出来,由于砂仁花序的花梗只有几厘米长,所以砂仁的花看起来就像开在地面一样。砂仁的穗状花序到了秋天就成长为

8、一穗果实。砂仁的果实是椭圆形,直径大约有1.5厘米,浑身长满了细细的软刺。没有成熟的砂仁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是红色的。每年7月底8月初,当砂仁的果实由鲜红色转变成深红色时,就可以采收了。这时一串串艳红的砂仁簇拥在地上茎周围的地面上,就像杨梅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把砂仁的果穗剪下来,晒干或烘干之后,就是我们药用的砂仁。晒干之后的砂仁,果壳呈棕褐色,表面密布残留的刺状突起。砂仁的果壳比较结实,比较厚而有韧性,把果壳撕开之后,里面有三室种子团。种子结合紧密,一团种子大约有十几粒。种子形状是不规则的多角形,深棕色至紫黑色。把砂仁的种子咬碎了尝一尝,会感觉到一股非常浓郁的香味,微微带着一点苦味,带着一股

9、气势缓缓下行进入体内。砂仁也是喜欢生长在热带雨林温暖潮湿的阴湿之处,这种湿气弥漫的环境,也练就了砂仁芳香化湿的本领。砂仁与白蔻都是辛香走窜的种子类药物,药性功效都很相似。但是白蔻高高长在枝头,果壳薄而脆,所以香气更清透,更偏于走散而入上焦。砂仁则是贴着地面长出来的,感受地气更多一些,果壳较厚而坚韧,所以气味更浓郁而微有浊意,更偏于敛藏而入中下焦。本经疏证言豆蔻主通,砂仁主摄,亦是此意。砂仁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可以直入中焦,运转中土。辛香能行,微苦可降,中焦得运,则湿浊郁滞自除,而砂仁下行收敛之力,又可带领右路敛降之气,从中焦一路直下,直入下焦而封藏收固起来。所以砂仁不仅有很好的运化中焦的作用,

10、同时也是一味敛藏补肾的好药。临床上对砂仁的应用,大多也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砂仁芳香直入中土,凡中土为病,或吐或利,皆可用之。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以用微量砂仁来运转中焦。湿郁呕吐者可以用砂仁温中化湿,下行以止呕。腹泻下痢寒滑不止者,可以用砂仁温运能藏以止泻止痢。慢性肠炎多年不愈者,重用砂仁至30g以上,温补能行,而不伤正,往往可取佳效。肾气收藏,必经中土,砂仁运中而能藏,一物两能,中土虚弱而欲收藏补肾时,用之尤宜。郑钦安创制潜阳丹、封髓丹,皆重用砂仁, 是谓善用砂仁者。砂仁与熟地配合使用,则将砂仁运中而补肾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砂仁芳香运转中焦,可以有效地避免熟地滋腻导致的中焦郁滞,而砂仁收敛

11、直入下焦的补肾之功,则加强了熟地敛聚补肾之力。砂仁由于气味芳香,药气易于走散,所以临床上使用时,要现用现打碎。打碎至香味四溢,效果最佳。平时保存,则以带壳的果实为佳,药气不易散失。最后以本草纲目引用韩愗医通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砂仁的药性: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三.药象体会_白蔻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白豆蔻,简称白蔻,是热带植物,原产东南亚各国,我国海南、云南有引种和栽培。其中白豆蔻原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爪哇白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白蔻是多年生姜科草本植物,形态上跟姜有些神似之处,但白蔻的植株比姜高大多了。白蔻的根茎很有特色,是棕红色的,长得很粗

12、壮。白蔻植株长得跟芭蕉有些像,茎直立,白豆蔻可以长到三米高,爪哇白豆蔻长得稍矮一些,也能长到一米以上。白蔻的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能长到半米长,叶子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长出来,直直地斜向上生长,透着一股通达之气,跟姜有些相似。白蔻的花长在茎的顶部,穗状花序,外面是排列紧密如覆瓦的黄色苞片,苞片里面开白色的花。到秋天花序就长成了一串类球形的果实,就像葡萄一样高高挂在枝头。未成熟的白蔻果实还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变成了白色或淡黄色,这也是叫白蔻的原因。成熟的白蔻直径大约有1.5厘米,晒干之后,果壳很薄很脆,里面的种子和果壳之间空隙较大,一捏果壳就碎了。所以干燥的白蔻显得比较轻。白蔻果实里面的种子团长

13、得非常紧密,类球形,种子团分为三瓣,每一瓣大约有10粒种子,种子都紧密地长在一起,不易分开,形状不规则,是比较暗的棕红色。我们药用的部分,主要就是白蔻的种子,也叫白蔻仁。白蔻种子的这种紧密收藏之象,就把白蔻自身之气的特点都蕴藏在里面了。白蔻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这样的环境,湿气比较盛,所以白蔻天然地就具有化解湿气的本领。白蔻的植株又透着一股通达之气。所以白蔻就具有很好的行气化湿的功效。白蔻的种子没打碎之前,几乎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一旦打碎,一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随即扑面而来。这股香气清透辛窜,非常冲,远远就可以闻得到。如果尝一尝白蔻的种子,这种感觉就更强烈,尝起来有点像樟脑的味

14、道。白蔻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隐约带 着一股清凉之气,从胸中缓缓散下,直入肠胃。种子本身就是收藏得状态,白蔻的种子收藏得尤其致密,所以白蔻的这股香气也收藏得比较浓郁而带着一股冲劲,而且这股冲劲主要是往下走。芳香可以化湿,因此中焦湿气郁滞不能建运之时,就可以借助白蔻的这股辛香之气,化湿气的同时,推动中气下行。所以白蔻就是一味很好的止呕之药。对于中焦湿气较盛的患者,我在临床上喜欢白蔻生姜同用,一升一降,共同运化水湿,运转中焦,效果比较理想。白蔻跟砂仁的功效很相近,都是芳香化湿的药物,但是跟砂仁相比,白蔻的药气更清透,所以白蔻也可以化解上焦弥漫的湿气。本草蒙筌讲白蔻“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所以三仁汤就是用白蔻来收摄上焦湿气,经中焦而入下焦,最后用薏苡仁把湿气引出体外,随小便排出。白蔻主要是用它这股辛香之气,所以入药必须打碎使用。由于白蔻气味辛香而偏于走散,所以一旦打碎,就要尽快使用,否则药气散失,药效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白蔻只宜生用,不宜炒用,也是为了防止药气的散发。从剂型上来讲,白蔻入丸散最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