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2095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寨卡病毒病概述与防控要求(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1,2016-3-1,寨卡病毒历史,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8年后,东南亚出现散发病例。 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 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为何如何重视寨卡病毒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该病通过蚊媒传播,防控难度大,一旦传入流行危害极大,早

2、期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扩散是当前防控的关键。,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Zika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在系统发生树上和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等相近。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不耐热。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如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叮咬传播。可

3、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也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传播。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一般持续2-7天,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重症、死亡病例罕见。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表现的比较,流行病学,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4、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 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广州市主要媒介为白纹伊蚊。,7,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与登革热传播方式一致。,流行病学,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当前关注的重点母婴传播: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病毒可通过胎盘有孕妇传播给胎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数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流行病学

5、,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潜伏期和传染期,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患者的尿液-血液-精液等分泌物都可以检出病毒核酸。,流行季节,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疫情概况,2007年以前: 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主要散发分布于非洲(如埃及、中非共和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塞拉利昂)和亚洲(如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

6、宾和越南等国),确诊病例仅 14例。 发病少且疾病较轻,因此之前并不是人类重点关注的传染病。可能部分病例被诊断为登革热。,2007年-2014年: 疫情渐趋严重,开始出现暴发疫情,且影响区域有扩大趋势: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1250居民中报告185例,其中4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时有散发病例报告。各国散发病例增多。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有70例重症病例。 两起疫情提示,病毒已经在太平洋地区传播。,疫情概况,2015年至今: 疫情在美洲地区持续暴发流行,波及多个国

7、家,其中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开始发现该病毒与胎儿或新生儿小头畸形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疫情概况,当前疫情,2015年至今,寨卡病毒影响区域迅速扩大,截至2016年2月14日,全球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ZIKA病例,涉及美洲(26个)、大洋洲(9个)、亚洲(3个)和非洲(1个),共报告病例约160万例,其中美洲的巴西报告约150万例(94%)。 有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输入ZIKA病例,涉及欧洲(15个)、美洲(4个)、亚洲(3个)大洋洲(2个)。共报告输入病例约130例,其中美洲的美国报告52例(40%)。 我国自2016年2月9日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至今,国内共确诊了5例患者

8、。,各国疫情,巴西是目前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2015年5月份巴西确认本地病例。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 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 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 序列分析提示,美洲疫情毒株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2000年,巴西新生儿小头畸形患病率为5.5例/10万活产婴儿,在2010年时为5.7例/10万活产婴儿,目前的发病率为前几年的将近二十倍。,巴西七城市2010-2015年每年小头畸形异常增加病例数(ECDC,2015-11-24),新生儿小头畸形,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

9、来,共报告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 1月15日,美国夏威夷,1名寨卡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所生婴儿患有小头畸形,该妇女曾在2015年5月期间前往巴西居住生活一段时间 现有资料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仍有待研究,来源: Zika virus outbreak Brazil 2015, F. Bozza Oswaldo Cruz Foundation,A baby with microcephaly (left) compared to a baby

10、 with a typical head size,相关病原学检测结果,11月17日巴西Osvaldo Cruz研究所黄病毒实验室发现小头畸形胎儿孕妇的羊水中存在寨卡病毒基因。 11月28日一名出生5分钟后死亡的小头畸形并伴其他先天异常的新生儿,其血液及组织标本均检出寨卡病毒基因。 据巴西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分析,小头畸形或先天性异常的最大风险是孕妇在怀孕的早期(1-3个月)感染寨卡病毒。 美国CDC自巴西4例小头畸形病例中检出寨卡病毒,且其中部分病例的脑组织也检出寨卡病毒;4例病例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均曾出现发热和出疹。,格林-巴利综合征,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

11、混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上升。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风险评估,我国风险研判,我国与曾经或现在有寨卡病毒传播证据的国家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因此存在病例输入风险。 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风险较大的地区包括美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 根据我国伊蚊分布特征,以及既往登革热疫情形势,南方省份为我国出现寨卡病毒传播的高风险省份,巴西和哥伦比亚(目前疫情最严重地区

12、)近三年出入境人数占40%-50%,目前我国正处冬春季,不是相关蚊媒繁殖的季节,即使病毒传入我国,其进一步传播的风险较低。 在伊蚊密度较高的时间(如夏秋季),南方重点省份可能存在疫情输入并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我国风险研判,我国输入病例情况,首例输入病例: 中国卫计委2月9日通报,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寨卡疫情发生地)出发,途经香港、广东深圳,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接受隔离治疗。8日初步检测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9日经国家疾控复核检测确诊。目前该病例已痊愈出院。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广州市

13、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首例。25日已痊愈出院。,我国输入病例情况,第3例输入病例: 2月19日浙江省新增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为38岁男性,发病前赴 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途中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有蚊虫叮咬史。目前,患者

14、仍在医院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 第4、5例输入病例: 2月23日通报,浙江省新增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两病例为父子关系,浙江省义乌市人,父38岁,子8岁,均为浙江省首例患者的同团旅游人员。新增病例患者是在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开展对其同团旅游人员严密的健康监测后被及时发现。目前,两患者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 第6、7例输入病例: 广东省卫计委27日通报,我省新增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两例患者为来自委内瑞拉的姐弟(弟弟,6岁;姐姐,8岁),其中弟弟于25日抵达白云国际机场入境健康检疫时发现有发热。卫计部门迅速对病例采取隔离治疗,对从委内瑞拉同行回国

15、的家属开展应急监测,发现其姐姐出现皮疹症状。27日,省专家组根据姐弟两人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两人为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在医院隔离治疗。,广州市的风险评估,广州同美洲国家的劳务合作密切,与非洲和东南亚等疫情国家有直航航班,人员通过商贸旅游往来频繁,是寨卡病毒病病例输入风险较高的前沿阵地。 省疾控对我市的风险评估等级为“重点关注”。 目前我市已出现多例输入性病例。 我市常年报告登革热疫情,蚊媒密度较高。由于近期气温较低,蚊媒较少,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风险较低,但随着气温的回升,输入病例导致本地扩散的风险将升高。,广州防控目标与策略,原则:高度重视、密切关

16、注、群芳群控、科学应对。 策略:以爱国卫生运动为基础 以早期发现、早期处置为着力点 以防蚊灭蚊为重点 目标:严防境外输入、 严控属地感染、杜绝社区扩散,下一步工作建议,目前我市疫情风险来自疫区输入,关键在于: 口岸严防病例输入 医疗机构加强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同时: 加强专业人员技术培训 做好疫情应对准备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及时跟踪国际疫情动态,适时开展风险评估 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防控工作要求,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 做好病人的诊断、治疗及收治管理,做好疫情、病情报告工作。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和院感控制,做好病房的防蚊灭蚊隔离工作,加强院内的防蚊灭蚊工作,防止院内传播。 协助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认真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让一线临床医生了解寨卡疫情及其危害性,掌握寨卡病毒病病例定义。 着重强调:一线临床医生应了解寨卡病毒病的疫区范围,加强流行 病学史的询问。 标本采集与检验。 组织好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定点收治医院做好药物储备和医务人员合理调配等组织工作。,如何做到病例的早期发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