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1834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和早期干预(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苟增强,单 位:教育系,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早期干预,2014年11月22号,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3,一,四,二,三,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研究意义,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育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与幼儿园的教养方式与教育模式若有不当,会造成幼儿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很大。,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及早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位专家说过一句话:中国的父母最爱 自己的孩子,但也是中国的父母最不会爱 自己的孩子!,研究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

2、概述,其实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中,我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跑慢了,孩子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研究意义,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不会输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健康概念,health,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健康标志,第一、智力发展正常,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智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为综合,主要以思维力(本质属性)为核心。 例:分类游戏,健康标志,第二 、 情绪稳定愉快,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 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心、愉快乐观、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善于表达情感。,健

3、康标志,第三、人际关系和谐,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健康标志,第四、行为统一协调,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一个人的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如幼儿具有攻击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健康标志,第五、性格乐观开朗,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心理健康的个性表现: 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 胆怯、冷漠、吝啬、孤僻等。,健康标志,第六、自我意识良好,一、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概述,具有良好自我意

4、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遗传与疾病,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某些疾病,会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遗传与疾病,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等内源性精神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部分幼儿的多动症、孤独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生活条件等。,本质上是家长价值观的直接反映。 最普遍的问题是溺爱和对儿童的期望过高,反映出家长普

5、遍的焦虑心态。,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家长关注的核心:对子女的人身安全 导致结果缺乏自信,第一 、生物性焦虑,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问题核心忽视儿童成长规律 家长把儿童成长的责任完全彻底地揽在自己身上,采用催赶的方式,加速儿童的成长。 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把儿童置身于成人的监视中,喋喋不休地灌输成人社会的知识和经验。,第二、成长性焦虑,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许多家长对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不仅仅是长期目标过高,而且近期目标也很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家长心态渴望补偿,第三、目标性焦虑,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教养方式,第四

6、、社会性焦虑,商业炒作的结果 社会现象教育的浮躁,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 大众媒体对社会文化的放大作用 价值取向、文化品位、意识形态等,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关键因素-环境决定性 个体的性格和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类,情绪障碍 睡眠障碍 言语障碍 不良习惯(品行障碍) 多动症 孤独症,情绪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恐惧 1、表现: 惊慌、惊叫、退缩、痛苦、 求救、逃避、或对抗 2、恐惧(症)产生的原因: (1)特殊刺激 (2)恐吓与强化 小阿尔伯特恐惧症(条

7、件反射),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对症下药” (1)消除不良因素 (2)避免恐吓 (3)系统脱敏 (4)满灌疗法,睡眠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指睡眠-觉醒过程中的功能障碍或节律交替性障碍。 调研结果显示:高达27.11% 的 中国儿童患有睡眠障碍症,并由此导致睡眠时间的大量减少。 主要表现: (1)睡眠量异常 (有效睡眠过少,或嗜睡) (2)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 (夜惊、梦魇、睡行症等),原因: 养育方式不当;心理因素;大脑 发育不良;家族遗传;不良环境。 防治: 形成较固定的睡眠时间; 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避免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及时沟通; 求助医生 。,睡眠障碍

8、,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言语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1、口吃 2、选择性缄默 3、言语发育迟缓,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不愿做操,她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 一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老师同她讲话时,她有时会露出很害怕的眼神,有时她会把头扭到一边装没听见不理你。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 经过观察,婷婷虽然不同人交往, 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 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案例,言语障碍,三、幼

9、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家庭调查情况: 她从小说话就发音不清楚(俗称:大舌头)。四岁前一直由父母照看,没有入园经验。父母是个体商贩,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因 她说话不清楚,怕别人笑话、嘲弄她,经常把她一人锁在家里,很少让她与别人接触。 原因分析: 1、她生理有点缺陷引起的发音不清楚。 2、家长消极的“保护”。 3、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案例分析,言语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矫正,言语障碍,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增加与孩子亲密接触和多加关注的时 间与机会,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树立自信心(鼓励肯定),得到他人尊重。 创设一定的交往情景,使孩子感受与 他人交往的快乐。 提高家长的认识

10、,拓展生活的空间。,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品行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1、吮吸手指、咬指甲 、吮吸手指 2、习惯性阴部摩擦 3、攻击性行为 4、说谎 5、任性、依赖,男,3岁6个月,孩子的父亲为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把家事全交由孩子的妈妈照管;母亲无业,在家整天与邻居搓麻将打牌,孩子的接送和照顾全委托给了保姆。虽然妈妈平时不顾孩子,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不加思考就一口应承充分满足,久而久之,孩子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耍赖打滚、大声哭闹,不满足要求就扒在地上不起来,有时甚至拒绝进食,乱掷玩具发泄不满。 早上一来园就争抢喜欢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

11、具拉起同伴的手就咬,使家长、幼儿意见很大 。据保姆反映,平时害怕孩子发脾气,家里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对他,为的是让他高兴。,品行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矫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解决 1、矫正错误认知 2、强化行为 (1) 游戏法 (2) 代币制 (3)角色扮演法 3、恰当宣泄消极情绪 (1)大声宣泄法 (2)体育锻炼法 4、家庭辅导 (治疗),品行障碍,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孤独症,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患儿最典型的特征: 1. 社会交流障碍。 孤独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存在“思维盲区”(mind blind)。 2. 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 3. 语言障碍突出(2、3岁仍

12、不会说话)。 4.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 5. 大多智力发育落后或不均衡。 6. 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多动症,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症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症。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多动症,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 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伴随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据临床

13、观察,患儿发育、智力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键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可见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 据国外文献报道,学龄儿童中本病的发病率达5%-10%,国内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1.3%-8.6%;易发年龄为6-14岁,男孩发病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1。,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多动症,三、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 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 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

14、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四、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策略一,关注学前儿童的情绪健康,1、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2、形成新的依恋。 3、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4、多与家长沟通。,帮助学前儿童克服情绪危机,策略二,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敏锐觉察学前儿童情绪。 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死亡。,四、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策略三,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社会技巧,培养学前儿童的移情。 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分享的经验。 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四、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策略四,维护学前儿童的自尊,1、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 2、肯定和认可儿童 3、尊重幼儿(避免讽刺、挑剔),四、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爱护特殊儿童,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善待攻击性的幼儿,策略五,四、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苟增强 E-mail: Tel:0317-21599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