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6810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雁门太守行 李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雁门太守行 李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门太守行 李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雁门太守行,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雁门太守行作于作者17岁时。,写作背景,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蕃(bo)扰边,北有回纥(he)、奚、契丹作

2、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藩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仍频,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作者写雁门太守行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此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北方的游牧民族向黑云一样向南攻击雁门关,守将率队出关迎敌。战斗到秋日的夜晚,鲜血满地,逐渐凝结,象紫色的胭脂一样。将军半卷着红旗来到河边,战鼓声声催促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龙一样的名将就这样战死沙

3、场。本文写朝廷和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 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只见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ao)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

5、下凝成胭脂色。,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

6、”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

7、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衬托出末两句将士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

8、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 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此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在易水之滨,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玉龙”即宝剑。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

9、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拓展:艺术特色(简单了解),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