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7936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15(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长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

2、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

3、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丈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有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

4、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丈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

6、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D讲求“出世”的佛教,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狗 不 理 冯骥才(1)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

8、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2)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3)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4)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

9、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 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5)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 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 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

10、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 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来吃包子的 比看戏的人还多。(6)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 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 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儿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呀,不理人啦!”(7)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8)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虽是骂名,也出了名。(9)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

11、天下。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10)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 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11)再说官场。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的包子。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 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做,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狗子有心眼儿,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

12、是香。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心中大喜说:“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营官自然得了重赏。(12)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谁知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鱼翅燕窝,嘛吃不到?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前几天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慈禧一咬, 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13)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

13、从京城传到天津。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 (选自收获2015 年第 04 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似平淡地记录了“狗不理”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却具有不平常的文化内涵。B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雅俗共赏。C小说故事曲折生动有趣,塑造人物形象传神,狗子“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 袁大人“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等情节,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D小说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使作品具

14、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尤其是运用一些有意不断句的句子,简练传神地表现“天津人对那些东西非常熟悉,一口气就能说出”,再现了清末时天津的社会风貌。 5. 小说在刻画狗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特别是前三段的叙述描写很有特色。前三段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

15、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