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4273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课时跟踪检测(一)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2下列不

2、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D原始森林人工林解析:选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 B依赖C征服 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BC D解析:3.C4.B第3题,从图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4题,图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

3、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A BC D解析:5.

4、B6.C7.D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二、综合题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 _。(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

5、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9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经过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员的共同努力,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小麦 产量的大幅提升,农民种粮收益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许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