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82846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二、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3、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欣赏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

4、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二)整体感知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一)写壮景,抒豪情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品读“曾记否

5、,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二)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

6、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

7、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五)比较分析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

8、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五、结束语朗读诗人 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六、作业与练习赏析重阳北戴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