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82782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0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信息技术及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编号: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子课题申请评审书信息技术研 究 类 别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课 题 名 称 纪光武课 题 负 责 人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负责人所在单位 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填 表 日 期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二一二年十二月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

2、请者(签章):纪光武 2013年3月1日填 表 说 明一、请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含电子版),请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律打印,每份单独装订,报送5份。三、封面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五、每个课题限报一名负责人。六、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各栏内容。若有问题,请与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七、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

3、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八、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地址: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远教站邮政编码:564300联系电话:(0852)5627020联 系 人:朱正国电子邮箱:m填 写 数 据 表 注 意 事 项课题名称 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关键词 按研究内容设立。不超过3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研究类别 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例如: B课程与教材研究A.宏观发展研究 B. 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C.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 D.其它研究工作单位 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所在乡(镇) 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4、。例如: A都濡镇A.都濡镇 B.涪洋镇 C.黄都镇 D.丰乐镇 E.石朝乡F.大坪镇 G.红丝乡 H.柏村镇 I.蕉坝乡 J.茅天镇K.浞水镇 L.分水乡 M.砚山镇 N.泥高乡 O.县直学校 P.其它所属系统 系指申请人单位的属性。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 A教育行政部门 A.教育行政部门 B.乡镇中学、中心完小 C.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 D.九年一贯学校 E.村级小学 E.职业技术学校 F.其他主要参加者 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能超过8人。预期成果 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

5、2项。例如: A专著 D研究报告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G. 其他。申报级别指申报规划课题的级别。A.重点课题;B.一般课题。一、数据表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研究类别D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申报级别A重点课题负责人姓名纪光武性别男民族 仡佬族出生日期 1964年10月行政职务 副校长专业职务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最后学历 大专最后学位无 所在乡(镇)都濡镇所属系统B小学工作单位O第三小学电子信箱M 通讯地址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邮政编码 564300联系电话(区号)0852(单位)5590478 (家庭) (手机)

6、13511873846身份证号52212619610300939主要参加者姓 名出生年月专业职务学历学位工 作 单 位蒋国勤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申红叶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彭必江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吴 洪1982年12月25日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冯霞飞1980年9月11日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项 忠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廖天金1980年10月3日小学音乐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预期最终成果D研

7、究报告G其他预计完成时间2015年3月10日1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成 果 名 称研究者成果形式发表或交流情况(刊物、出版单位或学术交流层次)发表出版时间(或完成研究时间)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蒋国勤论文现代教师2010年6月浅淡小学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蒋国勤论文遵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论文大赛2010年9月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之我见蒋国勤论文中国教师学刊2011年6月浅谈小学生拼贴画能力的培养蒋国勤论文中国学校文化研究学术作品征集评选2012年4月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辅助教学中的实用性蒋国勤论文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

8、文、教学设计评选2012年7月小学有效参与美术乡土拼贴画课堂活动的研究蒋国勤课题务川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2012年10月申红叶项 忠彭必江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吴洪论文山西省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之我见吴洪论文中国教育科研学会2011年浅谈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冯霞飞论文教育科研2011年小学数学练习课也能精彩冯霞飞论文贵州省教科所论文大赛2012年廖天金2三、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信

9、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课程的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通过课题研究,怎样充分利用硬件设施、 网络资源,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我校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

10、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怎样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5、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学科课堂教材,逐步培养一支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同时撰写出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以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具体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并以这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及所任班级为基础,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重点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

11、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1 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 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 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具体讲,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创造。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要转变。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

1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助者、组织者。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 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 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 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 革的更高的目标。 2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高层次的整合层次应该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 3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 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