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79853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体现(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的体现,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几个重要原则 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 新课标下历史考试测量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素养的体现,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 几个重要原则,依“标”不依“本”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必修与选修兼顾 初、高中知识贯通,依“标”不依“本” 与旧教材下考试的区别 新课标教材的特点 公平公正原则的要求 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贯通、关联、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教学到考试的落实是对课标更大的推动,必修与选修兼顾 保持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 兼顾选修课的功能 必修与选修的权重分割,初、高中知识贯通 体现课标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

2、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 (课标) “拾遗补缺”,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一 提高对能力考查的力度 首先,本着课标要求: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 其次,体现在考纲(说明)中,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

3、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究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文综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二 关注对历史素养的培养 首先,体现课标要求 其次,落实在考纲

4、(说明)中,新课标对素养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单科考试说明(宁夏海南历史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

5、特有的思维方式 时间线索,因果联系 过程扫描,阶段分析 性质评判,意义定位,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注重的研究方法 从材料出发 史实相互印证 甄别与辨伪,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解读 复述 概括 归纳 比较 提炼 分析,论证,新课标下历史考试测量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素养的体现,趋势一 大量新情景的创设 新情景:教材未见,符合历史实际,包含有效历史信息,考查应知的历史知识及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材料型选择题: “曲径通幽处” 历史常识题: “功夫在诗外”,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

6、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讨论一: 题干中的文、图、设问,是不是构成有机的新情境?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二: 元代进士提名碑从制式、文字都带有蒙

7、古族文化特点(刻意突出):款式,刻两种文字,名字蒙汉分列等。细节问题 讨论三: 细节问题说明什么?是继承还是融合?题目立意的高低。,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讨论一: 正确项的图是否典型? 讨论二: 剪辫是不是就一定是反清? 简单化、僵硬、图式化,上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为纪念中国抗战爆发五周年而发行 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 反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美国民众有深刻影响 表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关联性 A. B. C. D.,讨论: 对的否定不是建立在史实上的,而是根据逻辑推断。学生是说不清

8、孙对美国人民有没有影响、有多深刻的影响。这样考查的就不是学生的历史知识了。 【历史素养问题】,趋势二 考查范围更加宽泛 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素养为主 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考查 关注横向、纵向的历史联系,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D,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3分),(3)为

9、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纵向、横向的历史联系,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10、 美国经济的崛起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2)总结材料并结

11、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趋势三 新的论证模式: 探究式模式 多解(是否应该完全回归教材?) 分梯度赋分(SOLO评分法) 根据材料判断(辨别),多解自己的看法,(山东)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广东)

1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应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附有评分说明),是否回归教材的答案就是好答案? 例证: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答案: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回归教材式

13、的答案),讨论 “哪几次”与答案不完全相等,有一人主持下的多次改革。 “没有突破”。 这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完全适用,有些已经突破,如企业自主权,共和国经济和资源独立权等。,完全脱离教材的答案就是好答案? 例证: 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中世纪的城市市民 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 B C D,讨论一: 中产阶级的概念问题。中世纪时没有,怎么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准确的说,是后人对历史不同时期特定人群的概括,不是一直就存在的概念。 讨论二: 正确项是否合适?与现在的官方口径是否一致?,Solo评分法,澳大利亚

14、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John Biggs) 提出 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英文缩写为solo。 主要用于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的状态,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教授认为,学习结构主包括两方面: 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 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把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1.无建构层次 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应付任务,或他们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因此在他们的学习结果中未获得任何学习要点。 2.单一因素建构层次 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

15、涉及了构成问题之众多要点的中的一个。 3.多因素建构层次 指学习结果中涉及了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但学生只是简单罗列这些要点,而这些要点似乎是相互独立、并无关联的。 4.关系建构层次 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涉及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并且能够把这些要点组织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这一层次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问题。 5.抽象建构层次 指在关系建构层次的基础上抽象化、概念化,产生一个新的课题。这一层次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并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达到。它是教学目标预料之外的。,Solo评分法实例,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

16、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