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561389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 人民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 1.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 A.汉武帝 B.汉成帝 C.汉哀帝 D.汉高祖 思路解析:汉武帝时,规定煮盐、冶铁、铸钱、炼铜这些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答案:A 2.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 ) A.青瓷 B.蛋壳黑陶 C.白瓷 D.粉色彩陶 思路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越窑”二字,越窑生产青瓷,邢窑生产白瓷。 答案:A 3.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在( ) A.新石器时代 B

2、.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早期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高峰是在商周时期。 答案:B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湖北大冶铜绿山铁矿开始采冶 B.冶铁采用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 C.有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 D.创造出了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思路解析:A、B、C三项均为春秋时期的技术,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答案:D 5.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 ) A.商代中期 B.东汉末期 C.雍正时期 D.康熙年间 思路解析: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到

3、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6.中国古代“工官”工场的特点有( )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 B. C. D. 思路解析: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原因,民营手工业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被排除。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有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

4、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中期)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区 地 代 朝 西汉(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

5、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完成: (1)秦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有哪些变化?请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2)秦汉至北宋时期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思路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作为考查的载体,旨在培养阅读理解史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掌握“图史相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第(1)问的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找出正确的时期分界线,即以秦汉、唐中期为界;第(2)问

6、的解题关键是高度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秦汉时期,我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后,丝织技术逐渐由北向南传播;唐代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2)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过度垦殖和历代帝王营建坟墓、宫殿导致乱砍滥伐,使黄河中下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气候和土壤的变化,植桑养蚕的自然生产条件被严重破坏。 8.阅读下列材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指出:“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请完成: (1)我国古代的衣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

7、,棉布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衣料经历的发展趋势可依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衣料进行归纳;棉布盛行的原因可以从棉布的性能、价格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1)由麻和葛到丝绸再到棉布。 (2)棉布衣服的御寒保暖性能好;棉花种植广泛,原料充足;棉布的价格便宜,未超出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制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

8、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材料二:夏、周、商三代,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东汉晚期创造性地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的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材料三: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绚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

9、、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材料四:元、明、清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主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 中国陶瓷发展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陶器产生的时间和区域。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汉至明各朝对我国制瓷生产所作的突出贡献。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制瓷业具有怎样的世界地位? 思路解析:第(1)问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新石器时代产生陶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密集”等有效信息进行解答;第(2)问依据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即可;第(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技术、影响、地位等角度分析中国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参考答案:(1)时间:商代。区域:黄河流域。 (2)东汉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元代青花瓷在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彩瓷,把我国的制瓷业进一步推向高峰。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也开始生产瓷器;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