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748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

2、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罗布泊、胡杨树、其他环境被破坏的资料,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想。(出示罗布泊往日画面)这个地方简直是如诗如画,令人无限向往。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却永远的看不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

3、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4、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1、展示作者名片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党员。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2、展示搜集资料如: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

4、盐泽广布。辞海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汉朝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胡杨,杨柳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叶形多变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的叶全缘或疏生锯齿;卵形、扁卵形、肾形的叶具缺刻或全缘,无毛,带灰色或淡绿色。耐盐碱,生长较快。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萧瑟(s) 和煦(x) 干涸(h) 吞噬(sh)戈(g)壁 裸(lu)露 张骞( qin) 庇护(b)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萧瑟:形容景色凄凉。 和煦:温暖。吞噬:比喻消溶,湮灭。 庇护:袒护,保护。干涸:干枯匮乏,形容河

5、里没有水的样子。裸露:暴露在外;没有东西遮盖。沧海桑田:海变桑田,桑田变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浑然一体:合为一体,不可割裂。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大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在请大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篇报告文学的讲述了什么内容?点拨:文章叙述了我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到迅速干涸为沙漠的过程和原因。2、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点拨: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大自然,人类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从“救救青海湖,

6、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看出来。3、请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每一部分内容概括出来。点拨: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介绍今日罗布泊神秘、恐怖的景象。第二部分(48自然段),写罗布泊昔日美丽的景象。第三部分(914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第四部分(1525自然段),写作者游历罗布泊看到罗布泊的荒凉景象。第五部分,(2628自然段),总结全文,告诉人们悲剧仍继续上演,呼吁人们拯救生态环境。活动二:对比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对比请同学们对比朗读第1、2部分(18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具体感受罗布泊的今昔对比:1、找出描写罗布泊现在和以前景色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两个词语

7、概括,填写下面的表格。点拨:罗布泊具体描写语句概括特点现在的景象从前的景象集体讨论后填写。罗布泊具体描写语句概括特点现在的景象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荒漠、神秘从前的景象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绿洲、仙湖2、在描写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时,作者主要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使用了对

8、比的手法,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3、如果将作者引用汉书西域传、斯文赫定的游览经历和亚洲腹地探险8年的描写,笼统地改为“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点拨:引用汉书西域传、斯文赫定的游览经历和亚洲腹地探险8年的描写,真实有力地说明了昔日的罗布泊热闹繁华、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与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修改后,没有具体的引用权威书籍,缺少真实性,描写太笼统,不能生动的表现昔日的罗布泊热闹繁华、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对比的效果也就不鲜明。活动三

9、:仔细品读,探究消亡原因同学们,美丽的仙湖消亡了,的确让人心痛,那么它为什么会消亡呢?我们仔细品读第三部分(914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为什么说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点拨:出示罗布泊与塔里木河的地形图。因为塔里木河是罗布泊水的主要来源。所以当塔里木河的河道干涸时,罗布泊就变成了一个死湖、干湖。引起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结果罗布泊消失了。2、罗布泊发生巨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点拨: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意思进行分析。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

10、、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3、在说明罗布泊消亡原因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举例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主要运用了引用数据的方法。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引用数据具体有说服力的

11、说明了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对塔里木河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4、“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句话使用说明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四盲”比作“吸水鬼”,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盲目用水的危害之重,表达出作者的焦虑和谴责之情。5、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点拨: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盲目” 用水反映出人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

12、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6、“罗布泊消失了。”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拨:这句话单独成段,突出强调了作者深切的痛惜、和遗憾之情,引发读者的思考。活动四:细细品读,体会罗布泊之痛金秋十月,作者来到了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附近,其他地方是瓜果飘香,硕果累累的景象,但是,这儿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有感情朗读第四部分(1525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有什么主要作用?点拨: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

13、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七百五十余万各民族儿女。2、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是怎样的现状?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点拨: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3、如果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写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点拨: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写出了它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令人感

14、情激荡,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修改以后,语气平淡,不能生动表达出痛惜之情。4、“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体会这段话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点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地、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直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沉重,烘托罗布泊生态被破坏后的惨状,引起人们的共鸣,令人痛心。小结:“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是的,看到人类制造的不可挽回的悲剧,怎么能

15、不痛心呢?这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人们是否醒悟了呢?活动五:感情朗读,理解作者忧思请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最后一部分(262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忧思?思考下面的问题:1、为什么说“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点拨: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次呼告,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活动六:合作交流,理解报告文学同学们,这篇文章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