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705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11课 民族团结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地位分析:民族团结列在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一课,用两目的内容呈现。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概述了我国解放后各民族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

2、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重组,从四个版块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的人生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009年国庆60周年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的视频教师

3、:同学们,这是在2009年国庆60周年的庆典上,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归家,56根民族团结柱,代表着我国的56个民族,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展示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56个民族,这么多的兄弟姐妹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呢?(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课堂情景中。)(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多彩多姿华夏园品味民族风情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竞赛小组,开展一个关于民族知识的小竞赛。展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阿拉木

4、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道拉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 弦子舞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火把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木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竹竿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师:对小竞赛的优胜者语言表扬,鼓励继续努力。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歌曲。教师:载歌载舞的西藏人民欢庆解放,唱出了西藏人民的心声。同学们知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吗?学生:民族区域自治。(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法,以少数民族歌曲切入对民族政策的探究,把品味民族风情这一环节推向了高潮,实现了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的目的。)二、万方乐奏有于阗

5、 探究民族政策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文,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依据图例观图的学习方法,从中找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什么是大杂居、小聚居呢? 学生:各民族分布比较广、比较杂。汉族地区就住有少数民族人口,而少数民族地区也住有汉族人口,这就是大杂居。而小聚居则是少数民族集中在一处。 教师:我国各族人民在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相互

6、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教师:为了让我们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党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并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欢迎。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看哪位同学能从地图中准确地识别出来?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掌握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教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什么重大作用呢?学生:它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三、手挽手、心连心共圆中国梦播放:播放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状况的视频。教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呢?同学们有什么“金点子”?(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我国各民族发展的

7、不平衡。并依据创设的情景设问,既顺应了八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学生:那儿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特色,可以开发民族旅游产业。 学生:“想致富、先修路”,帮助少数民族把路修通,减轻少数民族的赋税。教师:很好!加强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宽松、优惠的财政政策。学生:我们可以把东部地区的优秀人才派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生:把发达地区的科技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教师:党中央从解放初期就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拂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而90年代后

8、期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教师: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展示:到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 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今天 ,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州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教师:如果没有我党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就不会有民族地区今天的巨变;如果没有那些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工作的支边干部,也不会有少数民族同胞的好生活,同学们知道优秀的民族干部有那些吗/学生

9、:有孔繁森、牛玉儒等。教师: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共产党员,他们为国家,为少数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大家,舍小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展示:孔繁森与藏族同胞在一起、牛玉儒与蒙古人民在一起照片(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展示:玉树地震中各民族携手抗灾的图片教师:当玉树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藏族同胞没有感到孤单,因为无论是汉族、壮族、维吾尔族、羌族也无论是党中央、解放军、医生、学生、志愿者都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民族团结的格桑花绽放在每位灾区人民的心中。6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谱写了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历史史诗,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

10、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和灾害的时候,我们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总是共同面对、心手相连。(设计意图:向学生呈现一组当前玉树地震各民族团结抗震的感人图片,使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升华。)教师:播放民族团结歌舞民族团结梦结束本课。六、板书设计: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多彩多姿华夏园品味民族风情 二、万方乐奏有于阗探究民族政策 三、手挽手、心连心共圆中国梦七、测验题目:1.下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靠、不可分离的关系 在长期

11、的历史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1954年制定宪法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 B. C. D.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B.当地民族当家作主C.走社会主义道路D.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八、教学反思:本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课程内容涉及政策理论,较为枯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补充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程资源十分必要。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和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处理上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是多彩多姿华夏园品味民族风情;二是万方乐奏有于阗 探究民族政策;三是手挽手、心连

12、心共圆中国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课以56根民族团结柱视频(伴随着爱我中华的音乐)导入,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尾又以一段民族团结颂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我共选取了三段视频,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为此我对视频进行了精心的剪辑。使视频的总时间不超过八分钟,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三条通往西藏的公路和2006年通车的青藏铁路,以及国家为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进行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工程由于时间关系没做介绍,在以后的复习中加以补充。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