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64304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魏源则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2、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D华夷观念被打破B材料分别描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人的观点,不是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与魏源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魏源仍称西方为“夷”,可见没有打破华夷观念,故D项错误。2(2017新乡期末)海国图志中写道:“立君而继嗣不贤,或至暴虐,国亦终乱,将何以善后?于是,乾隆五十四年春(1789)各省衿耆会议于费治弥亚,共推华盛顿为

3、首,身后公举贤者更代,不世及,不及任。”表明作者认为美国民主选举总统的目的是()A防止国家出现混乱B克服元首世袭的弊端C解决权力交接问题D顺应社会精英的要求B题干中说的是立君的问题,美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是共推,以后“不世及,不及任”,这是在说继任的问题,故A项错误;这样能够真正做到举贤良,同时克服世袭的弊端,故B项正确;这种做法是对权力交接的改良,不是解决,故C项错误;这种做法是民主选举,不是顺应社会精英的要求,故D项错误。3(2017眉山、广安、遂宁一模)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

4、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B“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A、C两项错误;王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的思想主张不同,故D项错误。4(2017福建四地六校联考)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

5、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关注西方科技C坚持“中体西用”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B根据材料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材料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推

6、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A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并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严复的思想才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才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该“外来药”只能起到推动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所以答案选A项。6(2017临沂高三模拟)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

7、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该言论意在强调()A自由思想的重要性B民族意识的重要性C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D集体观念的重要性B材料中强调全国人民应有共同的道德、法律、风俗等,体现了民族意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故B项正确。7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A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此种思想开始于道光咸丰年间,且其不知全变之道,由此推测该思想为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君主

8、立宪思想为康有为一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主张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2017仙桃质检)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道:“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B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D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B“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反映了梁启超认为一定正式的

9、东西才是真正的政府,符合社会契约论的精神:社会各阶层通过达成一定的契约建立一个合法、被大众承认的政府来治理国家。这个政府就“正式”,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9(2017成都联考)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A注重学习借鉴B重视自然科学C强调学术自由D提倡学贯中西A蔡元培的意思是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文明中科学的方法或内容来重新改造传统,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自然科学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术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蔡元培主张的是关于中国文化发展、改

10、造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整体原则问题,并不是着眼于个人学术发展的原则,故D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化复兴运动”。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批判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B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C新文化运动批判与重建传统文化,呼唤人性的复苏D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权威思想,倡导个性解放C批判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属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A项错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B项错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呼唤对传统文化思想的重建,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批判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11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

11、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B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12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

12、文化的基础A题干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奠定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言天,往往有不同含义。有的时候指自然的天,而更多的时候指主宰之天但是它在冥冥之中主宰祸恶福善、安排人世间的一切,它的意志谓之天命显然,这种人格化的天带有相当大的神秘性。在这一观念下,借助于天的权威又

13、竖起了皇帝的权威。因此,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是“奉天承运”。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之所以缺乏征服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和缺点。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三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是百分之百正确,反而存在明显偏向。如常把中西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

14、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比之排孔,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对于后人更富于启迪意义。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所言的“天”的具体含义。(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10分)(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否定孔子儒学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儒学否定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10分)【解析】第(1)问从“有的时候指自然的天,而更多的时候指主宰之天”可得出其含义。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去思考;第二小问根据从材料可知是托古改制;第三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

15、案。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答案】(1)含义:自然的天,更多时候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天的意志,即天命。 (2)原因: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但是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强大。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或是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 (3)原因:儒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工具。 进步意义:从理论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后人以启迪。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绝对的否定儒学,过于偏激,缺乏理性。14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清楚的;而就其所牵涉的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看,其对错又值得思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正方反方梁启超:“今人文字与语言离,其利病既娄言之矣。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