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667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1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 学案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技能目标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2掌握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根据要求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警示上层统治者要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的作传意图知作者柳宗元(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相关介绍知背景本文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虽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郭

2、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中唐时期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知常识1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

3、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2以作家籍贯命名的文集 文集作者籍贯(地名)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昌黎先生集韩愈自称祖籍昌黎孟襄阳集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一、通假字1既然已 已通矣,了2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们二、古今异义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古义:暗中观察今义: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含贬义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古义:使充分展示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

4、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4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小民,百姓今义:人格卑鄙的人6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把当作,用它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固名我固当副词,固然,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2当名我固当形容词,恰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处在某个时候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副词,将要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动词,应当3故故不我若也连词,所以其培欲

5、平,其土欲故形容词,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4伏隆然伏行动词,趴,此指弯着腰惧有伏焉名词,埋伏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动词,通“服”,心服5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动词,尽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达到6若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动词,好像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代词,你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连词,如果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7病故病且怠形容词,穷困君之病在肠胃名词,重病8顾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动词,回头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视9怜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动词,爱护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动词,爱戴10实不抑耗其实而已名词,果实其实仇之副词,实际上早实以蕃动词,结果11且橐驼非能使木

6、寿且孳也连词,并且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名我固当名:起名早实以蕃实:结果根拳而土易拳:拳曲,伸展不开其筑欲密筑:捣土病偻,隆然伏行病:患病故乡人号之“驼”号:称呼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划破(2)名词作状语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3)名词的使动用法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祸:使遭受灾祸(4)名词的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业:以为业2动词的使动用法鸣鼓而聚之聚:使聚集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非有

7、能硕茂之也硕:使硕大茂:使茂盛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果实早蕃:使结果实多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多安:使安定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我若”即“若我”)吾又何能为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能为”即“为何能”)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理百姓同种树一样,不能过多地约束限制,要给百姓以自由生存发展的空间。政令过多、过繁、过细,看起来好像是关心爱护百姓,实则是百姓的

8、灾祸。文中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A BC D解析:选C 属于正面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知识解读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

9、,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文言文的筛选信息题,设问方式及角度基本固定,一般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的一组是(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从对人物品质的评价(倾向于赞扬)方面设题。答题方法(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3)明确信息的意

10、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4)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郭橐驼种树方法和管理经验的一组是( )A.B.C.D.解析:选B A项,是郭橐驼种树的方法,但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C项,是

11、郭橐驼种树的理念,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D项,是其他种树者的做法,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橐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B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叙说欢迎他的人时,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二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C本部分先从两个方面点出了橐驼的技艺高超。

12、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D第3段橐驼先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次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高度说明;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解析:选D 橐驼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二、阅读课文4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4下列句子属于郭橐驼描述官吏令扰民

13、行为的一组是(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故病且怠A BC D解析:选B 是郭橐驼对官吏烦令扰民的概括与评价,是官吏烦令扰民的结果。5对本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这一句在文中起了总领下文的作用,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渐而露出了作者的用意,表现出“别有用心”,虽以一种咨询的语气,却扭转了话题。B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

14、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C最后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实际上表明了作者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D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解析:选A 应为“这一句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 1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