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5922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学案(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

2、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

3、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4、)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D 【解析】题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

5、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

6、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 “破”的成就。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甲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

8、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享用B洗盏更酌 重新C履巉岩,披蒙茸 拨开D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虽一毫而莫取 予乃摄衣而上B不知东方之既白 攀栖鹘之危巢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凛乎其不

9、可留也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掠予舟而西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表示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表示判断;表示陈述句句末停顿。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

10、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分)(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4分)【答案】(1)从不变的一面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2)前个夜里,一边飞一边叫,经过我船的,不是你吗?【解析】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

11、,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皆”“畴昔”;“何羡”宾语前置句,“非子也”判断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答案】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解析】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参考译文】赤壁赋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

12、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后赤壁赋: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

13、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

14、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游玩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前个夜里,一边飞一边叫,经过我船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

15、倒。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