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418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南阳市2017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土。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

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B“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2、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

3、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3、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记载:“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下列与“主要成果”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推恩令”的实施 D.“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4、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

4、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这一看法A.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C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 D.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5、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6、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下列属于这“一套新制度

5、”的是A.六部为内侍决策机构 B.设殿阁大学士C-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 D.设内阁决策机构7、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水利技术的提高 B.社会局面的稳定C.铁制工具的使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B.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C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

6、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9、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A.河南冶铁业发达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政府重视手工业 D.中原地区农业发达10、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都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11、清史十五讲

7、中写道:“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 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1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莱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争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的学派分别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13、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8、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使汉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14、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15、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D.存天理,灭人欲16、王阳明曾说:“夫道

9、,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予学说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17、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民主科学,人文扁蒙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1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

10、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19、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徐光启A.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B.运用近代科学方法 C.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D.介绍西方农学知识2

11、0、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政策的调整 B.社会环境的变化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演变21、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右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B.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C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D结构简省,钩连

12、不断,纵任奔逸22、以下是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A写的信: “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2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曰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2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

13、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B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C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D.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2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捧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26、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

14、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27、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C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D.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28、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贷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9、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