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2707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课题荆轲刺秦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重点难点掌握文中重难点实

2、虚词及特殊句式,体会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一)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教

3、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二) 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三)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

4、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四)听录音 字词积累 :1、生字注音拜谒(y) 濡(r)缕 变徵(zh) 淬(cu)火 忤(w)视

5、图穷匕(b)见(xin) 八创(chung)箕(j)踞 揕(zhn)之 偏袒(tn) 陛(b)下拊(f)心 瞋(chn)目 樊於(w)期 怒叱(ch)翦除(jin)自刎(wn)目眩(xun) 杀戮(l)学生阅读战国策,筛选重要信息,记忆。(2分钟)学生阅读作者介绍,筛选重要信息,记忆。(2分钟)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2分钟)学生听录音阅读课文,结合学案完成生字注音(15分钟)荆轲刺秦王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三、自学指导整合文言知识:

6、(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而燕国见陵之耻(“陵”通“凌”,欺侮,欺凌)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日以近矣(“以”通“已”,已经)(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流眼泪 今:流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露出一只臂膀 今:偏向,袒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对待 今:遇到,碰到)(古:刻毒 今:有深度)(三) 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函封之(函,用匣子)发尽上指冠(上,向上)又前而为之歌(前,向前)目标定向导学:(1分钟)学生归纳本文中出现的通

7、假字(3分钟)学生归纳本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12分钟)小组互助 补充(4分钟)教师点拨提示总结(5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荆棘(jng j ) 函封(hn) 夏无且(j)2、组词(五)文本探究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三、合作交流四、解惑答疑明确:1、开端(12自然段):行刺缘起2、发展(39自然段):行刺准备3、高潮(1017自然段):庭刺秦王4、结局(18自然段):荆轲被斩五、我要提问六、总结升华七、当堂测试:教师质疑,出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互助学习(1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5分钟)教师引导归纳(5分钟)师生小结(1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学案完成组词教学

8、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名词做动词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封邑)意动用法太子迟之(迟,以为迟)(四)文言句式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介词宾语后置)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宾语前置,“如何”)为之奈何(宾语前置,“奈何为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省略句又前而为歌曰(“为”后省略“之”)(五) 重点词语释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亲 动词,亲近,接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 形容词,刻毒)可以解燕国之患 (解 动词,解除,解救)乃今得闻教 (教 名词,指教)人不敢与忤视 (敢

9、动词,有勇气做,敢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还 动词,回来)完成学案填充(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指导订正(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四、探究总结(19自然段)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情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生动形象,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2.荆轲献策和私谒樊於期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他又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提示: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胆大心细,足智多谋,果断勇敢。 三问谒樊於:首先,动之以情,说秦王的残忍;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

10、解围;最后,告之以谋,说明自己的行刺计划。3.讨论: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特点?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的特点。突出重点。如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顾及全面。如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人物都顾及到了。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潇潇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四、我要提问五、总结升华六、当堂测试教师质疑出示问题(1分钟)学生自学探究(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成果(5分钟)教师引导归纳(4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

11、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三、整合文言知识:(一)通假字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秦王还柱而走 ( 还,通“环”,绕)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在这时。 今: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古代指金属总称。 今:特指黄金。)终已不顾 (古:不回头。 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三)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12、象簸箕一样。)目标定向导学:(1分钟)学生归纳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1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四)文言句式倒装句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省略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介词“于” )使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之” )5重点词语释义持千金之资币物 (资,名词,资财、钱物)图穷匕首见 (图,名词,地图)拔剑,剑长,操其室 (室,名词,剑鞘)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动词,遭受)(五) 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六)成语典故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小组互助 补充(4分钟)教师点拨提示总结(5分钟)完成学案填充(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指导订正(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三课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