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245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 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 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

2、论、抒情成分.,褒bo禅chn山 卒z 庐冢zhng 谬mi 窈yo然 怠di 咎ji 瑰gu怪 无物以相xing之 胜shng道 慎shn取 深父f,读音,朗 读,梳理文章思路,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1、褒禅山命名的由来,2、游洞经过,3、抒发游洞的感慨(重点),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记叙,议论,照应,第一段重点字词,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盖音谬也,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址:山脚。,以故:因此。名:命名。,以:因为。 阳:山的南面。,文:碑文。,独:只有。文:残存的文字。,盖;大概。谬:错误。,其字

3、用法,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其:代词。它的。,其:那,其:代词,代华山洞。,其:那些,其:它,代碑,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有碑仆道,1、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为下文作铺垫,下文主要记叙作者游览华山洞的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为什么说“华()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

4、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 ”。,第二段重点字词,有泉侧出 由山以上五六里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拥火以入 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极夫游之乐也,侧:从旁边。名词作状语。,由:从。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拥:拿。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十一:十分之一。古今异义,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加: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或:有人。咎:责怪。,极:副词用作动词,尽享。夫:那。,其字用法 其下平旷 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然视其左右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代词,华山洞的。,其:代词,后洞的。,其:那些。,其:代词,代洞。,其:代词,代洞。,其:那些,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其:那些。,其:代词,代自己。,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思 考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对比:,作用: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1、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到之深相比;,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

6、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第三段重点字词,1、于是余有叹焉。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6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7、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1、此余之所得也!,思考:,1、第三段可分为哪五层?,(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

7、的议论。,(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3)说明“力”的重要。,(4)说明“物”的重要。,(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志(意志、志向),物(外物),力(体力),成功,主观,客观,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要有志,结论,第四段重点 1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1: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向后 人提出什么要求?,要深思而慎取,结论,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课

8、堂小结,本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和“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1、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三段: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第二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