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97737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及重农抑商政策。2.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材整理1商业的发展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春秋战国时期(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外国商人来

2、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5宋元时期(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1课中思考题,思考:司马迁说:“天下煕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

3、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商业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些诸侯国重商政策的推动。教材整理2城市的繁荣1历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自周秦迄唐代商业发展: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商业发展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职能:

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城市的兴起。(2)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2课中思考题,思考: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等。教材整理3“重农

5、抑商”1产生的原因(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2)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3课中思考题,思考:你认为当

6、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配、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在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从商周到明清,商人经历了从官商到私商再到商帮的变化。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后来坊、市界限被打破,从严格限制“市”的启闭时间到取消时间限制,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3.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古代的经济政策发展到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作为古代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

7、,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图一唐朝长安城图二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办公之 东京有皇城(又称宫城,大内)、处,皇城为政府官署各部 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是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结合图片中图例,比较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归纳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古代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经济功能”“江南地区为盛”分析工商市镇的兴

8、起与特点。史料三“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由史料信息“为了保护人民”“宋代以后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解读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两座城市的布局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变化?【提示】相同点: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变化: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

9、根据史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提示】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品交换)两部分组成。变化趋势: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限制,且

10、晓市、夜市出现。(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探究点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史 料解 读史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抓住“耕织、末利、收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史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代晁错抓住“不得衣丝乘车,重租

11、税以困辱之”“倍息”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史料三 康熙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通过“对丝绸出口的数量限制”等信息加以归纳认识。【史料应用】(1)简述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提示】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措?其理由是什么?【提示】举措: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理由: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史料三

12、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反映了明清时期通过限制出口等手段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影响: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史论拓展】“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2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

13、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14、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题模板】抓关键南宋与唐代长安商业店铺的变化排易误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D项错误验结论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B项正确【答案】B1(2015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开通

15、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解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答案】A2(2016湛江高一检测)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反映() 【导学号:72040024】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解析】晋商是与山西有关,材料与晋商无关,A项错误;由材料中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徽商的崛起,B项正确;材料与粤商无关,C项错误;材料与闽商无关,D项错误。【答案】B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A汉朝洛阳B宋朝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解析】汉朝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宋朝最早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