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9676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生产力B赋税C战国D秦国主题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项目变法前变法后经济上井田制为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军事上“秦兵不敢东向”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外交上“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文化上百家学说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生活上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性质落后的奴隶社会新兴的封建社会1公元前3

2、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国会盟拒绝秦国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故C项正确。【答案】C主题二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进步意义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3、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非常严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和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2“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

4、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及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户口数增加、人口增殖,以便于征收更多的户口税,故选C项。【答案】C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侯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西汉)刘向说

5、苑政理材料二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7分)【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到李悝反对世卿世禄制度

6、,主张要赏罚分明,选贤予能,这些措施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促进社会发展。第(2)问,结合材料“尽地力”等关键词概括基本思想,结合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得出目的。【答案】(1)对策:赏罚分明,选贤任能。 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积极影响:打破了旧势力的特权,选贤任能,改善吏治,促进了国力强盛、社会发展。(2)基本思想: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目的: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吴起变法(前386年前381年)商鞅变法关系蔡泽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

7、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BC材料二 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8分)(2)概括材料一、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解析】第(1)问的第

8、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得出实行军功授爵制,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塞私门之请”得出杜绝私人的请托,“一楚国之俗”得出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得出奖励耕战或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有一脉相承之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蔡泽认为商君、吴起是有功绩的,世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从而概括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9、【答案】(1)B:军功爵制(或废“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重农抑商)。C:商鞅变法借鉴了吴起变法的措施。(两次改革一脉相承)(2)评价:肯定两人的功绩,但认为成就功名而失去性命,其成功不圆满(次等的成功)。观点可分两层次回答:层次一: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不同意。理由:判断改革成败不能只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层次二:不完全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但判断改革成败主要看改革的客观历史效果。(看其是否推动历史前进;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

10、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备注:说文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8分)【解析】第(1)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政治方面军功爵制的制定、连坐法的实施进行回答;另外,材料中提到“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也是其以法治国的重要体现。第(2)

11、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从材料“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可以看出其利弊,另外可以结合商鞅变法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答案】(1)说明: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12、。”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结局。这种结局说明了什么?(7分)【解析】第(1)问,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威”“刑”等。第(

13、2)问,通过材料二总结变法的具体内容。第(3)问,商鞅变法的“结局”从材料三的最后一句提炼即可;“说明”可从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中提炼。【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实行法治。(2)实践:严格户籍制度(什伍);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来做保证。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

14、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要注意题干材料标点符号的断句作用及评判要点的方法与依据:第一个句号意即商鞅有国君的支持;第二个句号介绍三晋地区现状“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第三个句号介绍了“诱”三晋之人的目的“利其田宅”;第四个句号介绍“诱”具体措施;第五个句号介绍“诱”的结果“国富兵强,天下无敌”,这样层层递进。第(2)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

15、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9分)【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