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8360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2 边城(节选) 课件(102张)(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边 城,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作者背景】 杜审言(645?708),唐著名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其父位终巩县县令,遂定居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任隰城(今山西汾西县)尉、洛阳丞等小官。后因对上言事不当,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县)司户参军,不久免官回洛阳。武则天时召见,因赋欢喜诗受到赏识,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受武后宠臣张易之案件牵连,流放峰州。不久又起用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的诗有不少朴素自然

2、的佳作,以五律著称,格律谨严,技巧纯熟,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诗对杜甫有所影响。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四十余首。,【主旨感悟】 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艺术鉴赏】 1生动传神,历历如画。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

3、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苹”“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2炼字新奇。 我们讲诗歌中的炼字,一般

4、是讲炼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而这首诗却在形容词和副词上用法独到。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丞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丞的格调古朴的春游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流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

5、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加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深沉感。,(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原文在第一课)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 _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答案】 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思想内容上

6、,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小说结尾有以下几种: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突然收尾并留下空白的结局。不同的结局有不同的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使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照应,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悲剧性的结局能够深化主题,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大团圆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留下空白的结局可以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解题时要先弄清楚小说结尾

7、的类型,然后结合结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分析其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表达效果。,1了解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在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方法。 3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 4把握作者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2掌握词义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俨然:形容庄严;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 怏怏:形容不满或不高兴的神情。 鞶鼓:一种革制的鼓。 岨:山坳。,4积累熟语 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

8、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要误用为“昨日黄花”。黄花,菊花。如:市场瞬息万变,发现了机会就要把握机会,否则机会就只能成为。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官员尤其要对自己的话负责,说话要有充足的依据,绝不可。,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不要错用作形容某人讲信用。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如:都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两人都是各自领域“大姐大”级的人物,在队内说话都是,也都曾因入选奥运阵容引起过广泛争议,但是她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

9、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要错用作形容某人做法不可理解。喻,开导,晓喻。如:他们简直,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5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这些对他日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

10、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的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他写作很勤勉,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作品以小说为主,计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短篇小说代表作有丈夫贵生三三。,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文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

11、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了解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美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边城。小说中推崇湘西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7丰富视野 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

12、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本来翠翠也只喜欢老二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舟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1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娓娓叙述这一健康优美却又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交织着悲喜忧愁,饱含着作者对淳朴善良、诚笃无欺的古风民众的回味与向往,充满着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赞美,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意趣。,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节) (一)整体把握 第三节主要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盛况,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并引出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风俗方面写了三个节日端午、中秋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

14、现实社会所污染。,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第四节写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交代了她和二老初次相遇的情景。翠翠初见船总家的二老,是在两年前的五月端阳看龙船,相逢不识,只当是一般轻薄男子,没给人好脸色看。过后得知,此人就是众人口里神一样的傩送,“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此后两个热闹的新年,她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作家汪曾祺有这样

15、的评论: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这种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翠翠的爱是一串梦。,(二)自主思悟 1你知道作者写边城是要表现什么吗? _ _ 答:边城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2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端午日? _ _ 答:三个节日都是边城一年中热闹的日子,翠翠的故事多以端午节为主,所以作者重点写。尤其是翠翠和傩送相识的那个端午节,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3边城的风俗有何特别之处?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