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6946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 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公子列传教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3.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魏公子,何许人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

2、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二、介绍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当时收

3、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三、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信陵君给你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明确:仁而下士 (仁厚而待士谦虚)具体表现为“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2、“仁而下士”的结果是什么?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一个“争”字写出了信陵君的人格魅力。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从侧面写出门客之多,智谋之广,以此突出其礼贤下士的品质。四、

4、研读课文1、课文中写到什么人物可以力证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嬴2、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3、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厚遗侯生,并没有因为侯赢年老,家贫、社会地位低而轻视他,反而以礼相待,以此

5、照应前文“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之语,烘托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表现出信陵君的侯生的礼敬。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希望公子驾车陪自己去市场拜访朋友(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到了市场之后,又 “故久立与其客语”,种种的无礼举止让读者大呼侯生不识抬举,而这一切看似无礼的举动都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下士”之风,信陵君 “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至家,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其次,通过不同人物对侯生的态度“巿人皆以嬴为小人”“从骑者窃骂侯生

6、”“宾客大惊”来写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4、那么,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得到了侯生怎样的回报?明确: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5、当然,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数请朱亥6、朱亥其人(贤者),为何在这要一笔带过,且听下回分解了。五:总结1、仁而下士-得士2、语言、行动描写和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7、。2、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3、积累实词“壁”“让”“独”“伐”“存”“秋”“婚姻”“所以”和虚词“以”“之”“乃”等及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哉?”,判断句“此五霸之伐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等。(讲课时穿插在阅读中,做到文与言的结合。)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1、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2、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朗读课文第4小节,请同学概括。故事发生在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但又持观望态度,公子数请而又不听。于是他决计以客与赵俱死。三、研读课文如果说信陵君

8、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总设计师,他更令人敬佩,景仰。1、侯嬴献了个什么计?明确:请如姬窃符 /让朱亥随行,必要时椎杀晋鄙(后面有细节照应?)2、从中你看出侯嬴除了忠诚,他确实还是个怎样的人?明确:聪明智慧,老谋深算,料事如神。3、献计之前有个小插曲,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与他辞别时为何他只是冷冷地说了那么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明确:首先,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其次,因他设计的方案事关重大,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再次,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

9、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真真是个老谋深算之人啊。4、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明确: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5、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6、“窃符救赵”的故事最终结果如何?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7、讨论侯生“自刭”:当一切安排停当,照理侯生应该是眼望胜利旗,耳听好消息了,可是为什么以“自刭”

10、以送公子呢?自由讨论。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历史上的评论:明陈懿

11、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8、作为一篇信陵君的传记,司马迁为何浓墨重笔的去刻画侯生的形象?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明确:“士为知己者死”。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

12、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9、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人,作品都写得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同?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

13、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10、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明确:说明信陵君急人所困、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4、补充

14、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二、研读课文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明确: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明确:“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三、总结全课。1信陵君的形象。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

15、虚左自迎侯生;数请朱亥;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救赵后,意有骄矜自功之色,门客谏言后,立自责退让。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1)典型材料的选择。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2)烘托手法的运用。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