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55912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追忆梁启超读书报告李鸿章传读书报告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

2、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

3、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

4、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梁启超评述道:“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都任命当时最善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

5、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确保大清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屈辱的协议使得大清帝国割地赔偿而颜面皆失,作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自然难以逃脱国人的责难以及历史给他的垢耻。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俄国公使还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如此的外交结局,不得不叫人感叹“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就时人议论李鸿章是权臣,而论溯历史上的权臣事迹。梁公曰:“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并将历史上的权臣归纳为四类。第一类为“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诲心,是以归公儒术之

6、效,斯固然矣。然亦贵族柄权之风衰,故非贵族不敢有异志也。”,如张奂、皇甫规等。第二类则“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第三类“起于布衣,无所凭籍,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第四类“巧言令色,献媚人生,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赵高,汉十常侍,唐李林甫,宋蔡京秦桧、明刘瑾、魏忠贤等。权臣中,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曹操了,而能贯穿着权臣风格并能延续其精髓的则莫过于司马懿父子。由“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演绎出另一个有趣的成语“司马家风”。,司马家风的另一个变种的成语是“

7、典午家风”,而“典午家风”的继承却并非是谙知此道的汉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以及鲜卑族的宇文泰之后人。李鸿章虽三十年于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却没有到成为权臣的地步,一则虽然权重,但并非手握重权的军纪处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说虽然李鸿章权重,可是并非是清廷重权在手之重臣。为此梁启超在辨解李鸿章为什么不是近世中国之权臣时,有段文言非常精彩。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画出了李鸿章这位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肃毅伯大学士的基本面貌。“论者动曰:李鸿章进世中国之权臣也。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其界说如何。虽然,若以李鸿章比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进世欧美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则其权固有迥

8、不相侔者。?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弓蹇蹇,无所觊觎,斯亦可谓纯臣也矣。?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矣。”“界说”是定义的意思,“侔”是等同、齐等、相等的意思,蹇蹇之失其相?”,对满清失去一个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世界并能与西方进行外交辞令周旋的李鸿章表示了极大的惋惜。粱公所说的“虎伥”到是常见,字意自然不难解,而“瞽相”两字,则鲜少使用。“瞽”的解释“无目曰瞽”,就是盲人,相是引导盲人行走的人。梁公如此描述李鸿章,可见当时飘摇动荡的大清对李鸿章的依赖。我们可用“瞽相相依”来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但与强调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

9、成语“唇齿相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借着剿灭捻军的东风,趁着曾国蕃外交的失意,而一蹴而就直隶总督,进而迁就五口通商大臣,依其外交的能力而成为北洋通商大臣,在清末经历三个皇帝,在政坛上风云四十余年而不倒,虽不是内阁军机大臣,但对朝政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李鸿章得意起于外交,但也羞辱殁于外交,而后者,百年后的今天国人提及大陆台湾问题时无不与之相关,李文忠于黄泉之下了望人间,恐怕其也难以瞑目,满清的失误,所有丧权辱国之羞辱,几乎都压在李鸿章的肩上,为此梁启超也为李鸿章而鸣不平。如此多的灾难,中国经现代史读书报告姓名:李晓诚学号:班级:书名:旷世名相曾国藩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旷世名

10、相曾国藩读书笔记最近看了池子华写的旷世名相曾国藩一书,这本书对曾国藩的整个人生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和发起洋务运动两件事情。读了这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的人生传记,我感慨颇多。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这个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经历了100多年的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国力已经日渐衰退,人口爆炸,而官吏贪污腐败,田地也逐渐被少数人所掌握,武备废弛。大清帝国是一个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各地名变迭起,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而此时欧洲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

11、英国正在经历第一次革命,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为了寻找市场以及获得工业原料,它的目光逐渐转向了东方的中国。而面对汹涌而至的资本主义潮流,清朝统治者却没有把握时机,却不料危机就在眼前。曾国藩就在这个时候出生于湖南长沙,在他出生的时候谁又知道这个孩子就是能延续大清半个多世纪气运的人呢?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曾国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祖父因青年时期荒废了学业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了晚辈们的身上,而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却资质平平,历二十余年才考上秀才,所以在他出生后,一家人的希望也就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也不负众望,勤奋好学的他在1838年,年仅28岁的他就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围观之路。在1838年到185

12、2年,曾国藩先是在翰林院作为翰林读了九年左右的书,他也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时政没给予多少关注,直到1847年,他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才开始关注政治。此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国,已是民怨沸腾,终于在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清廷派兵遣将也无法扑灭革命的熊熊烈火。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曾国藩勇敢的向当时的咸丰皇帝上疏直谏,建议皇帝广纳良言,任用贤能,由于言辞激烈,差点被皇帝问罪,但被大臣吿免,反被升职,在这段时间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可谓官运亨通。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此时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再也坐不住了,他接受了朝廷要其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开始编练湘军,此时的他也由文官逐渐成

13、为了军事统帅。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曾国藩,他在治军的时候,不仅赏罚分明,而且把儒家理论的仁与礼也作为治军的理念,同时他明正军纪,最终使湘军成为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部队。此段时期,清廷总共任命了49个团练大臣,最后只有曾国藩所统率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成功,这充分说明了曾的过人之处。在1854年到1864年10年的时间里,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这期间,他有两次因失败而自杀未遂的耻辱纪录,但他再仆再起,每次吸取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蛰伏待机,最终他等到了好的时机。他攻下了安庆,天京的门户因此洞开,他也最终攻下了金陵,此时他的文治武功可谓到达了顶点。此后他也作为“中兴第一名臣”而倍受清廷重用。在18

14、6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处理了扬州教案,最后的结果是很屈辱的,但这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推到曾国藩的身上,此等对外态度正是反映了清廷当政者的对洋人奴颜婢膝的态度。后来的天津教案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名声大损,一时被人骂为卖国贼。在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兴起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与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起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有双重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御侮自强。因此洋务运动同时具有反动性和先进性两个特点,但是它作为近代运动,它的进步意义却不可低估,它是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里程碑。而作为运动发起人与倡导者的曾国藩,他功不可没,因此他又可

15、以被称为“洋务运动之父”。在这一段时间,曾国藩还听取了曾经出过刘洋的容闳的建议,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开启了留学风气之先,这位中国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加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脚步,从这一点看,他又为近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之后,曾国藩离他的人生终点也不远了。曾国藩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毁誉参半。他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后又由于在扬州教案、天津教案中奴颜卑膝的对外态度而被人骂为卖国贼。后人也对曾国藩的褒贬不一,不过多数还是称赞。梁启超尤其对他倾心推崇,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中国现代史的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

16、介石二人也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这个人。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等话,蒋介石更是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为吾人之师资”。其实无论褒贬,都是从不同方面看他这个人的原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的角度不同因此评价也因人而异。我还是认为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的评价比较公正:“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也正如本书最后所说的理解二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新旧史学与社会背景孔子著春秋,意在“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写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汉典对“历史”的定义为“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是客观的、过去所发生的事实,经过史学家搜集编纂等文化活动,创造出史学这一文化产物。而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