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3535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连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夏礼吾能言之,祀(把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A. 熟悉夏商礼制 B. 感叹祀宋衰落 C. 重视文献记载 D. 重建礼法规范【答案】D【解析】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希望

2、能够把之前的礼法规范给建立起来,故选D。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孔子说“足,则吾能征之矣”,这是讲文献如果足的话,就是有这样的典籍,有能够知道这样的典籍的人,能够按照这样典籍照做的人,还有的话,我还能够找到证明,那现在当然也找不到。一方面他这种说明,所有他所讲的都是要有根据,要找到对证。谈夏礼、谈殷礼,他都要有证明,这是取得根据,这是以为征信,证明孔子治学之严谨。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言外之意,是一种感叹。感叹现在真正依礼而行的人找不到了。礼不是只停留在能说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行之,这个礼才是有活力的礼,不是死的礼。读懂了这一点,题目就好做了。2. 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

3、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A. 打破坊市界限B. 规范城市布局C. 重视教化百姓D. 突破地域限制【答案】C【解析】从图中里坊的名称“靖安里”“明义里”“崇教里”“安远坊”等可以看出,其名称是有用意的,目的有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和谐的期待和寄托,故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选C。3.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 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B【解析】“唐末渐有印书”、

4、“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印刷的书籍逐渐传播到各地,而唐代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故选B而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选项只有在材料中体现的内容才可以是正确的选项,凡是材料没有体现的选项,即使是正确的说法,也是不能作为正确答案的,比如CD就是这种情况,需要排除;还有就是本身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比如A项就是这类。4. 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瑞为袖。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A. 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 瓷器市场竞争激烈C. 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 汝窑产品质地欠

5、佳【答案】A学科.【解析】“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作为官窑,其产品在南宋时期不再禁止流向市场,也是可以允许出卖的,故选A。5.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屑。这反映了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6.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

6、,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辗北辙。这说明梁启超A. 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 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 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D. 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答案】B【解析】“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说明梁启超主张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进行社会革命,故排除D;但其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有先后之分,故选B;材料中的资本问题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收归国有”,故排除A;由“土地收归国有”可以看出这与平均地权不一致,故C不符合题意。7. 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

7、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干预经济剌激消费B. 美国扶蒋政策影响C.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 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不断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1927-1936年间国民政府采取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8.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A. 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B. 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C. 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D.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答案】D【解析】“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反映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

8、认识,而“社会主义”则一般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所以这些词汇同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恰恰反映的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不同认识或者探索,故选D;AB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9. ,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 否定信仰上帝 B. 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 挑战教会权威 D. 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元上【答案】C【解析】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张是“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这就能说明教徒还是信仰上帝的,但是却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的力量,故A错误,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

9、教阶和宗教仪式的问题,也没有极力宣扬圣经的地位问题,只是在贬低教会的地位,故排除BD。点睛:这一题考查对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并不主张废除宗教信仰,而是在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之后,旧的宗教教义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对天主教中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义和行为进行批判,而提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主张,所以仍然是以保留对圣经的信仰为前提。11. 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B. 女性社会

10、地位不断提高C.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D.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装面料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19世纪晚期后流行的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到了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所以题目中提到的变化本质上是D。12. 20世纪60-70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为A. 美国失去大国地位B. 两极格局走向尾声C. 中国融入世界潮流D.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答案】B【解析】基辛格五极世界理论中包含美国,故A错误;五极世界涉及到了五个国家,

11、说明他认为这五个国家是综合国力比较强的五国,而CD没法反映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实力,故排除CD。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的时候正是两极格局存在时期,他的理论是在否定未来是两强主宰世界,故B是其主要主张,故选B。13.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

12、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摘

13、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学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变化: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影响: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特点:实行普选制;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不断缩小,直至同比例选举;立法保障、民主政治完善。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14、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认识:制度的创新具有渐进性;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本质区别;法制建设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需结合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到“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再到“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再到“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可以得出其变化是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由“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到“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可以得出其变化是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影响: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些变化是关于英国代议制发展的,所以影响可以从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民主制度长远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对英国政治来讲,这些变化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