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50489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5.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安徽“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安徽“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安徽“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安徽“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十二五”规划(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真谋划安徽“十二五”科学发展 推动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进程,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沈卫国,二一一年三月,主要交流两个方面问题:,“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考虑,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多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一)

2、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高于“十五”2.8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同期2.2个百分点,年度间波动幅度在2个百分点以内,是“七五”以来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超万亿元目标,2010年达到12263.4亿元,居全国第14位,比“十五”末提高1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比2005年的1050美元翻了一番多。,“十一五”我省生产总值及增速,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计划安徽与全国增长情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8:41.3:40.7调整为201

3、0年的14.1:52.1:33.8,一产下降3.9个百分点,二产提高10.8个百分点。,(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05年,2010年,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3.7%,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十一五”我省工业化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连续3年新增2000户以上,2010年末达到1.65万户,比2005年增加1.12万户。(今年国家将调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主营业务收入500万调整到2000万,按此计算,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将下调到9644户,增加值由5602 亿元减少到5383亿元,分别下降40%和4%左右),2000

4、年以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43%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十一五”我省城镇化率,区域发展趋于协调。 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对皖北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较高含金量的政策,组织开展南北结对合作,皖北6市经济年均增长12.4%,比“十五”加快3.5个百分点。 在61个县市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工作,有效激发了县域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增速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45.9%提高到48%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单

5、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三大节能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9个千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1189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6倍。(今年投资统计口径也将作调整,由50万元以上调整到500万以上,预计投资额将下调18%左右),(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交通方面。以快速客运专线为重点的新一轮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合宁、合武专线建成通车,实现合肥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 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28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91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

6、.6亿吨,2010年底分别达到2929公里、2878公里和3.6亿吨。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的目标。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九华山机场建设全面展开。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主要通道和民航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能源方面。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新增煤炭产能 4870万吨、电力装机1711万千瓦,2010年分别达到1.35亿吨和2928万千瓦。 水利方面。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加快推进。 通信方面。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四)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五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万

7、亿元,年均增长53%;到位外商直接投资205亿美元,年均增长27%,共有51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我省。 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相当于“十五”的2.9倍。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设立境外企业200家左右,铜陵有色、奇瑞、江汽、外经集团等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和资源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新格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国有企业改革、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等稳步推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在全省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公益性方向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药

8、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增强,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22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顺利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5年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引进中国进出口银行、汇丰、东亚、兴业、民生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徽商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市县布点明显加快,并在南京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先后组建农村银行42家,居全国第2位;成立村镇银行17家,小额贷款公司328家,均

9、位居中西部前列。 新增上市公司21家,总数达到66家,股票市场融资额 1037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 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投资基金取得突破。,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重点任务。 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农民需要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一线实”办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展开,被国家列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省。,(五)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4.9%,2010年

10、分别达到15788元和5285元。,“十一五”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四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新增就业25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6万人。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在2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普通高校增加到100所,在校生达到14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

11、生96.7万人。 省、市、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战略规划。(皖江示范区面积7.57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2008年经济总量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 示范区规划获批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外来投资抢滩效应逐步显现,较好地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2010年示范区到位省外资金和外商直接投资占

12、全省比重分别达到72.5%和72.7%。,(六)我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二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形成全国性品牌。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明显提速,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加速涌现。 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业5968亿元,比2005年增长3.9倍。专利授权量16012件,增长7.3倍。入选国家“计划”23人,居全国第9、中部第2位。设立了20多家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沪苏浙达成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全面参与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 我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合肥和马鞍山正

13、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沪苏浙皖签署了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总的看,“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安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对外形象大幅改善的五年。“十一五”的辉煌成就,为“十二五”的加速崛起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显著变化充分说明,安徽已经处在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这一良好发展局面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能量累积的结果,是全省上下与时俱进谋发展、抢抓机遇

14、求发展、凝心聚力抓发展的结果。 四个结合: 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结合起来 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 把发挥自身优势和利用外部资源结合起来 把加快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十一五经验总结,只有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结合起来,深入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符合安徽实际的发展路子。 “六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和“861”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皖江示范区的谋划启动和自主创新的试验试点,都是解放思想、创新创造的结果,对加速安徽崛起产生了关键引领和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创新,推进结构调整,才能形成支撑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五年实现经济实力

15、的重大跨越,最关键的就是依托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抓新兴产业培育打造,更加重视做好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文章,培育了越来越多支撑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只有把发挥自身优势和利用外部资源结合起来,强化机遇意识,树立开放思维,才能打开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把区位、资源、市场等优势,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从而更好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更好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也进而取得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开展与中央企业和全国知名非公企业合作的巨大成效,赢得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劲势头。,只有把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

16、、切实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统筹意识,增进“两手抓”的本领,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考虑,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和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分别通过了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是引领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总的判断,未来五年是我省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和条件 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推动经济布局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发展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 战略平台支撑有力-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