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72932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1 引言 1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22.1 农村商业性金融 22.2 农村政策性金融 22.3 农村合作性金融2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整体弱化,供给总量有限 33.2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43.3 农村服务体系效率低下,阻碍了农村资本的形成43.4 金融风险累积,体系脆弱54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54.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54.1.1 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形成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54.1.2 强化法制建设,构筑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54.1.3 建设征信体系,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64.1.4 减

2、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64.1.5 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64.2 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其改革和发展64.2.1 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64.2.2 信用社管理权的改革74.2.3 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健全74.2.4 信用社在支农业务上要有创新84.3 重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84.3.1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84.3.2 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开展业务创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95 总结9参考文献10摘 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提

3、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其中的各种不完善之处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它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1 引言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然而,目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增产、

4、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 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6 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6.3%;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 785 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 1479 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 786-1067 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 2841 万人。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3 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整整高出 6

5、.8%,1479 万的贫困人口和 2841 万的低收入人口更是突显了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在中国,“三农”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却日益拉大,“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2004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

6、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连续 5 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足见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农村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滞后,金融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偏低固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但相关制度实施的不合理以及缺乏正确的政策导向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快发展是基础,而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并健全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如何吸取以往教训、面对现实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中国农业和

7、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本文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建国以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历经改革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形成正确的改革思路,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2.1 农村商业性金融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分支机构,尤其是农业银行,在县城和大一些的乡镇都建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农村服务网络,承担了大量的农业贷款。但在 1998 年以后,各商业银行大量撤销其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办理的农村贷款也日益萎缩。农业

8、银行在商业化的改革过程中,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其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也被大量的撤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银行正向农村市场回归。2007 年 1 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总则。农业银行随后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2.2 农村政策性金融作为我国唯一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 1994 年 4 月 19 日,直属于国务院领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

9、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粮棉油购销,支持国家扶贫攻坚和农业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3 农村合作性金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中与农户有最多的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根据 2006 年中国金融年鉴:截至到 2005

10、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机构 27106 家,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 24596 家,县(市)级联合社 2360 家,市(地)联合社 55 家,省级联合社 25 家,农村合作银行 58 家,农村商业银行 12 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式员工 675713 人,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 627141人,农村合作银行员工 29194 人,农村商业银行员工 19278 人。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合作金融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从支农力度看,农村信用社也已成为了绝对的主力。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制度框架已经构建,正规金融部门成为了农村金融制度结构的

11、主体,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3.1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供给总量有限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 1995 年末,农业银行各类机构共计 67092 家,到了 2003 年底,农业银行的机构数量已经减至 36138 家,减少了 3 万多家下设机构,机构缩减率达 54%,并且这些被压缩的机构大多分布在县乡区域。1995-1999 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每年还有所增加,而 1999 年之后农业银行商业化战略逐渐明确,农业类贷款下降十分明显,1999 年年末农业银行农业类

12、贷款余额 9127.28 亿元,而 2003 年年底这一数字仅为 4569.15亿元,下降了一半以上。四大国有银行的农业贷款在其各自的贷款总余额中的份额微不足道,但是在农村存款市场中占的份额却达 53.4% 。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其次,成立于 1994 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实现政策性金融融资功能、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资金投向主要在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贷款,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从 1998 年以来一直在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蜕变为“粮食银行”,不直接对农户和农

13、村微型企业发放贷款,在改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资金供给方面的意义不大。再次,在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现实的成为向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惟一的正规金融机构。虽然农村信用社资产实力增长较快,但机构数量在改革中下降较多。全国已经有 98.58%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585 万户农户获得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有贷款需求并且符合条件的农户比例为 54.74%。但是,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微弱实力很难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要。同时,在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转型和实施县一级法人改革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农村信用社大量撤并机构,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数量大

14、幅度下降了,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除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如产权结构不明、管理体制不顺、无法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单就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实力而言,也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自身吸纳资金的能力不足,从 1980年至 2003 年,虽然农村信用社社均存款余额从 49.69 万元增加到 7094.69 万元,其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但从其绝对规模及其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投入增长中的地位而言,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社均存款规模是相当小的,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存款上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以“只存不贷、零风险”的经营方式在农村地区储蓄市场上与农村信用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