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280419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课标要求 1.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意把握、词句理解、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阅

2、 读,小说 散文 议论文 说明文,小说(记叙文)考点 1.概括(文章)某一段的(故事情节)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 2.分析句子的含意,分析某一段的作用。(理解) 3.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品味这句话在好在什么地方?(赏析) 5.分析人物形象。 (赏析) 6.读了本文之后给你的启示或道理。(感悟)7.文中采用什么写法,解题思路 A.面对一篇记叙文首先要看题目边读边思考,初步领会整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文中特殊的句子(与题目有联系 位置较特殊 单独成段 与本文主题相关等) B.看下面的问题,了解所问的内容是什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一道题一道题的解决问题。 C.问题的答

3、案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原句,原句能概括用原句,不能概括时也要从原文中找原句进行概括整理。,3.解决各类型的方法或步骤【重要能力】 A.概括文章内容 压缩语段 提炼关键句子信息概括公式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即:人地方时间事件。,B.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位于文章开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2.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3.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交代内容。点明行文线索。 位于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上启下或开启下文。2.为下文作铺垫。3.对人物或事情起对比 烘托的作用。 位于文章结尾

4、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为 1.照应开头或题目与开头呼应。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3、深化中心 升华主题。4、言尽意无穷。耐人寻味,发人深省。,C.加点的词语在文中作用?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D.赏析句子:品味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 1.抓住这个句子

5、中的关键词进行赏析(如词语的妙用 修辞方法 )2.从整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3.答题格式一般为:(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E.读了本文之后给你的启示或道理 要解决这类主观性试题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条理分明。有个人的特殊见解。思想要健康,格调要积极乐观。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写的可适当结合,但不可过长。,F.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情操。 要对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分析 2;评价人物:要具体写出人物性格品质情操等,明确表明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欣赏、赞美

6、、喜爱、敬畏等)做到客观公正。 G。补充一点:根据每道题后面的分值可按步骤答题即:2分答题时至少答两条。一般采用N加一格式。,归纳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7)吸引读者、新颖。 (8 )文眼: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

7、出特点,使鲜明) 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指出行文思路和线索 摘录或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 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 体会文章蕴藏的感情 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表达阅读的感悟和体验,散文阅读考点,考点突破,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能利用的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3 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4 从文章标题入

8、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考点突破,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 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 注意审题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3 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语句。 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 无穷。,三、表达方式,通常会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寓情于叙,寓情于景、寓情于议。,四、品味语言 词语的妙用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3 词语的表达作用。 4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9、,六、表现手法 1.内容方面:托物言志、对比反衬、铺垫烘托、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层层深入 借景抒情 2.结构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欲扬先抑、 承上启下、首尾照应,议论文考点,1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 辨别论据的类型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 3 找出本段或本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4 本文(本段)的论证思路(过程)是什么? 5 品味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或作用。 6 为文章再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7 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 A.面对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看题目边读边思考,初步领会整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文中特殊的句子,找出作者所持的见解与主张(即论点)。 B.

10、结合下面的问题,了解所问的内容是什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一道题一道题的解决问题。 C.问题的答案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原句。,找论点的方法: 一、要看文章的标题,二 、要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标题揭示; 开头提出; 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 ;结尾归纳 ; 文章中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首段的作用 1.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 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尾段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再次强

11、调中心论点。 3.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议论文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 1.解析词句的含义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 段不离篇 ,篇不离旨。 2.生动 准确 严密 鲜明,主观性试题答题格式为: 1、文章关键句+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自己的见解。 2、言之有理 ,语句通顺,言简意赅。,说明文考点,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 理清说明顺序。 3、 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从现象到本质;

12、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说明方法的答题格式 举例子:通过( )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 )和( )加以比较,突出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分析说明语言的作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