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3.50KB
约53页
文档ID:58944649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_第1页
1/53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1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 第一节 教育概述3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4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5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7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7 第二节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7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8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8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8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9 第一节 教师9 第二节 学生10 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0 第四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10 第五章 课程11 第一节 课程概述11 第二节 课程改革13 第三节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4 第六章 、课堂教学15 第一节 教学15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17 第三节 教学策略18 第七章 、学校德育19 第一节 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9 第三节 德育过程19 第三节 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20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20 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1 第一节 班级概述21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与原则21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22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22 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22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22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22 第三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24第四节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4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25 第一节 学习概述25 第二节 学习理论25 第三章 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30 第一节 学习迁移30 第二节 记忆31 第三节 遗忘32 第四章 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33 第一节 学习策略33 第二节 知识34 第三节 技能36 第四节 问题解决36 第五节 品德37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38 第一节 学习动机38 第二节 归因39 第三节 注意40 第六章 个别差异与教育40 第一节 人格差异40 第二节 认知差异41 第三节 学困生41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2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42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42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44 第一章 法与教育法44 第一节 法的概述44 第二节 教育法与教育法规44 第二章 教育法律关系45 第一节 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类型45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46 第三节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46 第四节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46 第三章 教育法律规范47 第一节 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类型47 第二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47 第三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48 第四章 教育法制过程48 第一节 教育立法48 第二节 教育法规实施48 第三节 教育行政执法49 第四节 法律制裁49 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50第一节 教育法律责任概述50 第二节 侵权责任50 第六章 学生权利及其维护51 第一节 学生权利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51 第二节 学生伤害事故51 第七章 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51 第一节 教师权利的含义及其性质51 第二节 教师权利的内容51 第三节 教师权利的维护52 第八章 教育法律救济52 第一节 法律救济概述52 第二节 教育行政申诉制度52 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53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53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53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53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概述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 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 (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专业性,有专业的师资和场地及系统的教 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 P9-10P9-10 2、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教育影响: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如教材、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形成多种 结构 (1)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 体同时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 (3)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 他们也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P10P10 3 3、、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 P11P1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育的形态 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 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P13P13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1 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社会发展 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个体身心 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稳定性和 可变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 P16P16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1 1、、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动物的本能,否认其社会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P20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教育的发展阶段:教育的发展阶段: p21-22注意: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以“庠” “序” “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3、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欧洲的封建社会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P22 2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现代教育的曙光(19 世纪末——20 世纪 30 年代初)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杜威(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 2、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70 年代)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口耳 相传,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 古代教育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 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现代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大众化、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 加、科学化现代化、班级授课制3、面向新世纪的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师资水平 三、三、21 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1、全民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的个性化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中小学教 育中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等 3、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简单地说,社 会——教育——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论演 说家的教育说家的教育》》 ((《《雄辩术原理雄辩术原理》》 )) 中国:孔子(“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 、墨子(“兼爱” “非攻”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 握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实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分阶段 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人物著作观点或标志英·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实验科学 的鼻祖捷克·夸 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 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 口号英·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 都来自于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法·卢梭《爱弥儿》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 而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 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越是好的教育瑞士·裴 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 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德·福禄 贝尔《人的教育》德·赫尔 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学可以按照明 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即“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英·斯宾 塞《教育论》俄·乌申 斯基《人是教育的对 象》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 育》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育即生 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应该从 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地 改造自己的经验。

德·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 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 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被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 发展阶段” 代表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育诗》苏联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 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所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